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2024年01月24日20:05:04 財經 1576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由此,廣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經濟總量已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這兩天,從廣東省兩會釋放出的消息屢被刷屏。

每年的廣東省兩會都是全國關注的焦點。作為借著「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一直是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窗口。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先行先試」和「先行示範」,都備受關注。

刷屏的報道背後,有兩個數字值得特別關注。

「13萬億」——如果將13萬億放置於全球對比,已經堪比世界前十的主要經濟體

「35年」——對比1989年廣東首次實現第一時約0.14萬億元(1381.39億元)的經濟體量,35年間,廣東GDP增長逾95倍。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廣東,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對廣東高質量發展高度重視、寄予厚望,要求廣東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肩負重託、走在前列。新的起點上,廣東如何不斷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成績單「金玉滿堂」,體現更大擔當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看開局之勢。突破13萬億,經濟發展「量」「質」齊升,韌性強、活力足、潛力大。廣東的標籤,絕不僅僅是第一經濟大省這麼簡單。

這裡,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

這裡,是外貿第一大省。廣東連續38年全國第一的外貿規模背後,是廣東超過13萬家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佔全國比重超兩成。

這裡,是海洋強省。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這裡,還是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2023年廣東成功舉辦超1000場嶺南特色文旅活動,全省接待遊客7.77億人次、旅遊總收入超9500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1800萬。2023年,廣東全省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凈增172.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000萬戶,企業達780萬戶、佔全國1/7。

130萬。廣東全省有效持證外國人才達4.5萬人,匯聚國家和省級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超5000人,全省研發人員超130萬人、約佔全國1/7。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新增市場主體如雨後春筍,人才紛至沓來,正彰顯著廣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綿綿用力,彰顯著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煥發的「強大引力場」。

1/4。「大產業」立柱架梁。廣東提質壯大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新的萬億元級、5000億元級產業集群。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

一葉知春,見微知著。汽車,常被視為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背後所承載的,是「產業鏈帶動」「先進管理體系」「技術創新普及」。

圍繞「製造業當家」,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平台」,推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提升「大環境」。近年來,廣東諸多新興產業正以蓬勃之姿引領著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實現。目前,廣東已形成八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十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最完善的地區之一。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放眼全國看廣東,我們不難發現,GDP超13萬億的「盛名」之下,有一組數據集群的強力支撐:企業數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經營主體數量、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有效註冊商標量;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海洋生產總值、水產種苗產量、A股上市公司總量、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科技信貸餘額……均為全國第一。

第一,對於廣東來說,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其實不然。21個地級市中,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個城市的貢獻,就超過了一半。但與此同時,廣東也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最大短板,保持第一,必須倍加努力。

4.8%。當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增速,感受可能會更深一些。4.8%的取得,看似平平無奇,實則來之不易。廣東,既面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地緣衝突不斷加劇的衝擊影響,又面對經濟周期性、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還面對新舊矛盾相互交織、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複雜局面,諸多不利之下,這份成績單,更凸顯難能可貴。它凝聚著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打開視野的縱深,進行全景式觀察,才能做到客觀和全面,看到整體和全貌,才能真正了解廣東經濟的當下之形與長遠之勢。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

任務書「亮點璀璨」,呼喚更大作為

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對於廣東,何以高質量作答?

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梳理廣東制定的2024年「任務書」,我們看到,廣東在「穩」和「進」「破」和「立」「質」和「量」「長板」和「短板」的縱橫捭闔中,廣東一以貫之的堅定。

看農業。農業是強國之基。廣東省委主要領導曾指出,廣東肩負著「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使命任務,目標要求更高,意味著需要通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個五年規劃的努力,到2035年再造一個新廣東。實現這一目標,光靠廣州、深圳等大城市不行,光靠珠三角也不行,必須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投向廣袤的農村大地,讓縣域這個重要支點強起來。

去年以來,廣東正以頭號力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打造出更多叫得響的「粵字型大小」品牌。農業現代化更是令人期待。縣域經濟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城鎮建設中則要統籌鎮村連線成片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帶,鄉村發展更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深入實施「粵強種芯」行動,將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其勢已成,其興可期。

看創新。創新是動力之源。廣東以「世界工廠」之名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蹟,而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廣東如何才能屹立潮頭,延續35年的領先優勢?創新無疑是關鍵的鎖鑰。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創新,意味著產業的躍升。「製造業當家」是廣東不可動搖的基本盤,「新質生產力」則是產業的躍升動力。

開闢新賽道,搶佔制高點。除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顯得格外亮眼。「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這些曾經讓人「不明覺厲」的新領域,如今已近在眼前,試看在不久的未來,就將融入我們的生活,日用而不自知。

未來已來,機不可失。廣東把握機遇的信心,來自在一線銳意探索的企業。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告訴總台記者,「企業創新能力強是廣東產業的突出優勢,廣東省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都來源於企業。」

就在前不久,廣東省財政廳還下達3.46億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補資金。支持企業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

看民生。惠民是信心之錨。「紮實辦好十大民生實事」是廣東省政府的莊嚴承諾,尤其在經濟修復「穩中求進」的關鍵時期,讓百姓真切得到實惠,讓更有「暖意」的獲得感,建立起更「豁然開朗」的預期。「十大民生實事」,涉及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市政設施、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救助、民生熱線等方方面面,每一件都需要沉下心,彎下腰,這是比任何經濟數據都更能觸動人心的「利好」。

在談及民生問題時,人們常常容易忽略,民營經濟其實一直同樣是民生的重要保障。歷來被譽為「56789」的民營經濟,是百姓就業的真正主場,而對於廣東來說,民營經濟佔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只能壯大不能弱化」。

廣東用「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八個字鏗鏘有力地作出宣言,為民營經濟注入「強心針」。

新的更高起點上,努力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試看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讓長板更長?「百千萬工程」如何補齊區域協調發展短板?「綠美廣東」如何擦亮廣東生態底板?

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廣東為新的一年設定了具體的KPI。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進出口總額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萬人以上……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廣東,正以經濟大省之「穩」促全國之「穩」,以「排頭兵」之「進」助全國之「進」。

「1310」,這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密碼」。廣東正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廣東帶著清晰的施工圖和任務書,正在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闖勁拼勁再出發,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堅持製造業當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推動共同富裕……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就在1月19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行動方案》,提出6個方面20項具體措施,全面提升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水平。

同一天,《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兩份條例經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

前者是全國首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製造強省的專門立法,聚焦科技創新、「五大提升行動」並強化組織、要素保障,為廣東全面提升製造業當家優勢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後者則圍繞將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通過立法破除改革發展障礙,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為長遠計,為未來謀。政策、法規等的密集出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和支撐。

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省份,廣東何以持續走在前列? - 天天要聞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廣東正奏響走在前列、當好示範的時代強音,圍繞「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全新定位,全面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更大進步。

奮楫揚帆,勇立潮頭。

編輯:陳婉允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壓不住了!這一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 - 天天要聞

壓不住了!這一行業景氣度持續回升

來源:數據寶輪胎行業迎景氣上行趨勢。6月4日至6日,貴州輪胎以「新起點、新征程」為主題,攜其最新歐洲二代TBR升級產品、技術成果等亮相德國科隆國際輪胎展。玲瓏輪胎在展會上推出輪胎行業內首條綠色環保輪胎,該輪胎的特點在於其應用了高達79%的可持續發展材料。德國科隆國際輪胎展是輪胎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輪胎展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

6.10 歷史上的今天1991年6月10日,33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正式成立。次年1月18日,交易所正式開業。這標誌著期貨市場在中國的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是改革開放後最早探索和實施市場化改革的行業,創辦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是當時推動有色金屬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範例之一,...
從200元跌到8元一斤!正大量上市… - 天天要聞

從200元跌到8元一斤!正大量上市…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一種水果成為了今年水果界的「新寵」眼下 藍莓正大量上市藍莓佔據了商超和水果店的「C位」然而,曾賣到數百元一斤的藍莓,價格卻迎來「跳水」,目前國內多地已出現「十元三盒」的藍莓。近日,在四川、雲南藍莓產地調查發現,這個頂著網紅光環的「奢侈品水果」,價格神話未能延續,正呈逐年大幅下降趨...
A股最新「ST」退市新規,近500家企業暴雷,有沒有你的持倉股? - 天天要聞

A股最新「ST」退市新規,近500家企業暴雷,有沒有你的持倉股?

市場近期半個月的調整,彷彿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無數投資者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方向,甚至傾家蕩產。帶血的籌碼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不斷翻湧,其中,ST企業、退市公司以及監管問詢的公司比比皆是,市場的恐慌情緒再次蔓延。年初的那一幕彷彿重現,投資者們再
長贛高鐵:環保硬仗下的隱秘博弈,萬億投資背後的生態覺醒! - 天天要聞

長贛高鐵:環保硬仗下的隱秘博弈,萬億投資背後的生態覺醒!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一項重大基礎設施的推進都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大劇,而長贛高鐵的建設進程正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年初,它還是輿論的焦點,承載著湖南、江西兩省人民的期盼,彷彿一列即將駛出站台的高速列車,準備在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路中留下自
AI夠聰明了,但夠「善良」嗎?答案是…… - 天天要聞

AI夠聰明了,但夠「善良」嗎?答案是……

過去二十年,人工智慧取得了飛躍式發展,而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AI 繪畫、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人工智慧正逐漸走向各個領域。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版權、隱私、倫理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抓住「雙碳」轉型機遇,德力西蕪湖、濮陽、溫州三大工業基地實現「零碳工廠」認證 - 天天要聞

抓住「雙碳」轉型機遇,德力西蕪湖、濮陽、溫州三大工業基地實現「零碳工廠」認證

在跨過創業4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之際,中國電氣行業龍頭企業——德力西集團再次明晰發展目標。6月8日,德力西40周年慶祝大會在上海舉行,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表示,德力西將致力成為中端市場的全球智能終端電器第一品牌。 40年前的6月8日,浙江溫州樂清柳市鎮上園村,胡成中和幾位親友簽訂《合作經營企業協議書》,決定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