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圖源:蜂花直播間截圖
近日,受「花西子」事件影響,不少老國貨重新進入消費者視野,其中以蜂花最為出名:79元的洗護套餐,足足五斤半的分量,加上賣力的吆喝,完美匹配網友們心中理想的國貨形象:便宜大碗,還努力。在互聯網狂歡的擁簇之下,連日來,蜂花頻頻登上熱搜,甚至因產能不足賣斷貨,只能在直播間打出「理性消費」的提醒。
不僅是蜂花,蓮花味精、孔鳳春、戴春林、謝馥春、上海硫磺皂、白玉牙膏等一眾老牌國貨紛紛出動,大打情懷,借勢營銷,希望被消費者看到。不少網友也下單力挺國貨,表示「這潑天富貴接好了」。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國貨都能接得住這「潑天富貴」。靠打情懷牌的營銷策略,或許能讓老國貨贏得一時路人緣,從「翻紅」到「長紅」卻沒這麼簡單。
不可否認,「消費情懷」對國貨品牌而言,的確是一個可貴的崛起機遇。尤其當下正成為消費主力的新生代消費者,他們對國際名牌的仰慕相對較低,對於國貨天然有著更高的接受度。在一波波狂熱的情感襲來時,他們將情懷「變現」,以行動支持國貨,托舉起一次次網路的狂歡。
根據2022年新華網發布的《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對比十年前,國潮熱度增長超5倍,78.5%的消費者更偏好選擇中國品牌。年輕人選擇國產品牌成為時尚潮流,傳遞著對中國品牌、中國製造以及國內消費力的信心。
「國貨」勢頭昂揚,當然是令人振奮的。但必須看到,人們支持國貨,不僅僅是為情懷買單,也是因為國貨是真的越來越「給力」了。
當下,華為Mate60系列熱度空前,比亞迪亮相德國慕尼黑車展並引起矚目,C919大飛機成功商飛,都成為國貨崛起的標誌性事件。「國貨之光」們成為頂流,用科技、品質、創新為中國製造注入新內涵。
作為中國人,當然樂見華為、比亞迪這樣的「國貨之光」越來越多。但作為消費者,掏錢時更在意的還是產品的品質、技術和價格,如果華為手機不好用,他們還是會轉頭尋找別的手機品牌;如果比亞迪定價過高,他們也不會讓手上的錢白白打了水漂。
情懷歸情懷,消費卻是一個理性的權衡。對老國貨來說,消費情懷確實能夠帶來一波流量。但「野性消費」離場後,消費者依然會直面真實的需求。當下消費分層,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品質、個性。而產品單一、品牌老化、創新不足,恰是不少老國貨品牌客觀存在的短板。
身處民族情懷爆發、中國製造崛起、中國設計覺醒的今天,老國貨要想一直「活下去」且「活得好」,絕不能躲在情懷的外衣下,「倚老賣老」或「以土為榮」,而是要不斷創新。產品創新,發掘自身品牌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審美創新,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營銷創新,讓國貨品牌更貼近年輕一代。傳承老味道的同時玩出新花樣,唯此,老國潮才能真正回潮。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