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周明演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世界的未來永遠屬於年輕人。在中國經濟面臨多重困難的當下,我們同樣需要一支突圍的力量。他們都「四十」未滿,但他們都能征慣戰;他們都成長於富足的時代,但他們又都直面眼前的困境。他們是新生代的創業者,也是中國經濟的生力軍!在這特殊的時刻,他們將如何破局而立向新而生?潮新聞、《浙商》雜誌特別推出「關鍵時刻-40歲以下創業者的抉擇」大型系列報道。
今天,與我們見面的是屋裡咖啡創始人,35歲的楊泱。

沒有營業員,沒有咖啡師,只需掃描咖啡機上的二維碼並下單,稍候片刻,一杯香醇可口的現磨咖啡便做好了。
8月24日,屋裡咖啡創始人楊泱向記者展示了一杯無人咖啡的製作過程。如今,在杭州近千家大中型政企單位內,你都能喝到這樣一杯平價現磨咖啡。
瞄準咖啡行業的「基礎設施」
屋裡咖啡並不是楊泱的第一個創業項目。2014年,適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期,26歲的楊泱正在浙江大學讀研一,他把目光投向了校園裡的陌生人交友,推出校園社交APP「11點11分」、硬體產品「微相框」,獲得千萬級風險融資。但逐漸地,他發現校園社交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瞬時需求,用戶留存率不穩定。
從創業探索中總結經驗,楊泱認為,要選擇一個穿越經濟周期的需求,做長生命周期的事情。擁有400年歷史的咖啡行業,成為他選定的新賽道。
咖啡飲用市場是一道長長的坡,積著厚厚的雪。「咖啡因和糖一樣,是人類基因中的必需品。做咖啡的『基礎設施』,把農產品轉化成工業品和服務,這一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會帶來資本的增值。我看到了這一長期賽道的創新空間、想像空間,蘊藏著極大的市場增量。」
2017年,楊泱創辦屋裡咖啡,主要為企業配置全自動智能現磨咖啡機,提供鮮奶、咖啡等系列產品,並通過自主研發軟硬體系統,輸出品質穩定的辦公室現磨咖啡,目前以杭州為中心,已在全國入駐超過1000家大中型政企單位。
「我們進入咖啡行業時,這一賽道的人才密度極低,處於『野蠻生長』的巨大紅利期。背靠行業的自然增長周期和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伴隨國民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和生活方式轉型,公司越做越大。」楊泱說。
早期的商業洞察也使公司較平穩地穿越了疫情周期。楊泱介紹:「咖啡進入辦公室,其消費需求是一直存在的,這其實是一個不需要引流的生意。」
以中國咖啡飲用市場的兩大巨頭為例,2022年,瑞幸實現營收132.9億元,同比增長66.9%;星巴克實現營收322.28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中國咖啡豆的進口量和消耗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長,終端零售額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增長,這兩組數據的雙成長是非常『可怕』的。」在楊泱看來,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之下,咖啡行業依然是一個又傳統又新興的賽道,值得長期深耕。
做大中國辦公室咖啡市場
大變局之下,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對行業帶來哪些影響?楊泱表示,中國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咖啡豆都依賴進口,近期人民幣貶值抬高了公司的原材料採購成本,甚至對沖了原本國際咖啡豆期貨價格降低帶來的成本優化局面;與此同時,歐洲進口牛奶的價格也以20%到30%的漲幅攀升,咖啡行業的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
「創業者遇到問題是非常興奮的,問題是企業成長的動力。」楊泱介紹,咖啡行業的成本結構包含原材料、營銷、場租、人工和水電等。「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探索『無人咖啡』模式,至少改變了場租、人工和水電三項成本。改變成本結構後,原來的咖啡公司『變身』為一家新零售或者說新型的科技型辦公室服務公司,這一創新模式堅持到現在,構成了公司整體業務的基礎。」
科技創新不止於業務模式,同樣存在於產品品質的至臻至善。奶管反衝、外排渣盒、用戶自主換奶的裝置和系統……在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問題的過程中,楊泱團隊憑藉科技創新收穫了諸多專利,為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產品同質化只會越走越差,只有創新效率高於別人的資本累加效率,企業才不會被淘汰。」
或許正是這份底氣加持,當談及創業路上的困難與前景時,這位年輕的創業者始終不改意氣風發。
楊泱表示,如今年近「6歲」的屋裡咖啡正站在業務模式複製的關鍵時刻。「今年,公司將著力把杭州模式推向全國市場。『無人咖啡』模式分為人、機、貨、場、雲五大生產要素,我們把機和雲拆出來,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再把人、貨、場交給當地的經銷商。原來我們做賣咖啡的生意,如今轉型做咖啡機的品牌和技術支撐,以更輕的商業模型把中國辦公室咖啡市場做大。」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