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輔仁(輔仁葯業)成為2023年A股首隻退市醫股。5月22日晚,輔仁葯業收到被上交所終止上市的決定書,昔日河南首富朱文臣旗下的醫藥帝國正式在資本市場落幕。一度賬上躺有「大量現金」,輔仁葯業卻無法按時分紅牽出財務爆雷。在資金緊張、周轉困難、債務逾期等一系列問題之外,輔仁葯業的衰退也是國內仿製葯企業掙扎的一個縮影。

併購起家
因2021年度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輔仁葯業股票自2022年7月1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據了解,2023年4月29日,輔仁葯業披露了2022年年度報告,顯示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且2022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上述情形屬於《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2月修訂)》(以下簡稱《股票上市規則》)第9.3.11條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根據《股票上市規則》第9.3.14條的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輔仁葯業股票上市。
輔仁葯業以併購起家。2001-2009年間,輔仁葯業併購了河南懷慶堂製藥有限公司、信陽天康製藥廠(現河南同源製藥有限公司),且相繼重組了河南著名醫藥生產企業開封製藥廠、北京遠策葯業。在這期間,朱文臣帶領著輔仁葯業借殼ST民豐,實現了「曲線」上市,成為河南省最大的葯企。2005年的福布斯中國
富豪榜上,朱文臣及其家族以近9億元的財富上榜。
在鼎盛時期,輔仁葯業市值曾超過百億,退市前,其市值在5億元徘徊。
北中醫戰研院岐黃法商研究中心主任、醫藥衛生法學教授鄧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退市對中小股東而言通常都是壞消息,無論是重組、破產、到三板,通常都要面臨恐慌式拋售,導致股權斷崖式下跌,造成財產損失且維權索賠困難,當然,這同時也為部分投機行為提供了空間;對公司而言,意味著商譽的嚴重受損,但同時退市也降低了合規成本與風控成本,並通過股權集中減少代理成本。
資金爆雷
「分紅爽約」事件牽出輔仁葯業的爆雷。2019年一季度末,輔仁葯業合併報表上有18.16億元的貨幣資金,但在發布《2018年年度權益分派實施公告》的三天後,輔仁葯業方面稱,因資金安排原因,未按有關規定完成現金分紅款項劃轉,無法按照原定計劃發放現金紅利。
上交所對此也多次下發問詢函,要求輔仁葯業核實目前的貨幣資金情況,並說明是否存在流動性困難。隨後,經上交所查明,朱文臣存在違規佔用公司資金、要求公司提供擔保等侵佔上市公司利益的情況,在信息披露、規範運作等方面,輔仁葯業有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六大違規行為。
在上述事件發生後,曾連續14年盈利的輔仁葯業於2020年首虧。最新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69億元,同比下降2.9%;虧損28.0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1.99億元。輔仁葯業對此解釋稱,公司全年營業收入變化主要由於公司資金周轉緊張,部分產品生產銷售受到影響。
「輔仁葯業退市的直接原因是出現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當中財務類退市風險的情形,而造成輔仁葯業營收低的原因,除了公司管理層的問題還有很多」,鄧勇表示,激進的擴張戰略是業績衰敗的原因之一。2022年財報顯示,輔仁葯業年末負債高達83.37億元,而從輔仁集團「蛇吞象式」收購宋河酒廠、開封製藥,以及焦作懷慶堂、開封製藥廠、原信陽製藥廠等「品種擴張」的歷史來看,輔仁集團的擴張戰略嚴重依賴槓桿,而過度擴張被其反噬的案例已不鮮見。
業務之困
在創新驅動下,我國醫藥行業正加速從仿製到創新演變。對於仿製葯佔大頭的輔仁葯業而言,也面臨轉型的挑戰。有數據顯示,2020年醫藥健康領域超過5億元的融資中,對仿製葯(含原料葯和製劑)的投資僅有4%。
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是《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的一項藥品質量要求,即國家要求仿製藥品要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2012年初,國務院提出了仿製葯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國家隨後頒布了一系列關於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的相關文件和指南。根據文件內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須重新進行一致性評價,並於2018年底前完成,這包含289種仿製葯。
儘管後來一致性評價時限不再統一要求,化學仿製葯逾期未完成可適當延期,但從2015-2018年的年報來看,輔仁葯業的仿製葯大多數沒能通過一致性評價。鄧勇認為,這直接導致了「重數量、輕質量」的輔仁葯沒有過硬的競爭優勢,只能依靠各地的銷售網路支撐營收,隨著「兩票制」與集採制度的推進,輔仁葯面臨銷售困局。
鄧勇認為,無效的創新投入是導致輔仁葯業營收不佳的又一原因。2010年前後,輔仁葯業在鄭州、北京、美國等地都設立了研究中心,並與遠策葯業進行基因藥物開發及生產等生物製藥合作,2016年還推出中藥材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葯素網」,在鄭州新建「輔仁新藥科技園」。但由於創新葯項目投資高、周期長,醫藥互聯網發展受挫,這部分投入最終沒有產生實際的成果,分散了用於改進仿製葯的資源。
「對仿製藥行業葯企來講,要麼轉型創新,要麼專註仿製葯,但該行業長年以來存在的『重銷售、輕研發』現象,以及醫藥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將導致部分葯企走兩條路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類似輔仁葯業這樣的案例還將在未來繼續出現。」鄧勇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