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組織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成果月度發布會」,聚焦「數字經濟」,推選出《數字經濟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機制及實證分析》《人工智慧的神話或悲歌》三部重大成果面向社會進行發布。這些成果聚焦數字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新形態,深入總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深刻分析當前中國發展方式的積極轉變,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貢獻經驗智慧。
從今年3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決定每月進行一次重大成果月度發布。
《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
提供貼近實踐的政策諮詢和對策建議
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形態,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數字經濟發展階段,中國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都面臨重大調整。
李揚主編,沈建光、何德旭副主編的《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旨在準確記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從中總結數字經濟的基本運行邏輯,力圖全面、系統地展示和刻畫數字經濟領域由量變到質變,繼而為整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的實踐歷程與內在機制,並對其中的現象、問題及背後的客觀規律進行跟蹤研究,提供貼近實踐的政策諮詢和對策建議,以深化新技術迅速滲透背景下的經濟理論研究。
該著作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對稅收制度與政府間稅收劃分、利率形成機制、專項債風險、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並有助於推動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和城市建設。與此同時,中國數字經濟面臨資本無序擴張與壟斷、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安全性不足、導致金融風險隱患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常態化發展的過程中進行有效治理。
該著作還將數字要素與傳統經濟運行相融合,從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層面以及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框架認識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探尋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乃至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在對數字經濟深刻認知的基礎上進行議題設置,體現了對數字經濟運行實踐與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與把握。
《數字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機制及實證分析》
構建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測算方法框架
2010年以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從孕育興起到加速演進,各種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能。
蔡躍洲所著的《數字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機制及實證分析》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新技術新要素新基建三個不同視角,釐清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內涵,梳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影響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從數字技術的技術-經濟特徵出發,著眼於價值創造機制,對其內涵外延及關聯事物(如數據要素、新基建等)進行辨析;按照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兩條主線展開,提煉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機制,為明確數字經濟範圍邊界、劃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提供理論依據。以數字技術價值創造機製為基礎,綜合國民經濟核算、增長核算和計量分析等工具,構建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測算方法框架。該著作強調數據要素的關鍵作用並主張,數據要素的非競爭性、低複製成本、非排他性、外部性、即時性等技術-經濟特徵,是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實現價值創造能力倍增、增加消費者剩餘和福利、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在實證研究方面,則以理論機製為引導,就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開展定量分析,以驗證相關機制。這為各界認識數字經濟內涵本質及其影響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人工智慧的神話或悲歌》
對人工智慧及基因編輯問題的哲學思考
趙汀陽著《人工智慧的神話或悲歌》是一本科技哲學的文集,多數是關於人工智慧問題的,但不限於人工智慧,也涉及基因編輯,還有一篇討論「宇宙社會學」——劉慈欣設想的一個存在於科幻中的理論,雖然不是被承認的學科,但其中包含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書較為集中地探討了現代人工智慧的區分、本質、危險、可能的解決辦法等問題,具有前沿學術價值。不敬神的現代性是一個關於人的主體性的神話,即以人為神,因此人想要一切,想做成一切。人的神話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成為一種勢不可當的自動實現預言,更恐怖的是,人的神話還具有自相關結構,即使反對主體性的僭越也需要以主體性為依據。現代早就有不少思想家批判性地反思了現代性、主體性以及科學崇拜,而且那些反思早已成為廣為人知的話語,但沒有用,完全無力阻止人的神話。人已經被慣壞了,太想統治自然,太想長生不老,太想不勞而獲。
事實證明,對現代性、主體性和科學崇拜的倫理批判無力而軟弱、無效而可憐,無論如何懷念「去魅」之前的「詩意的」世界,此類話語不僅無濟於事,甚至因為無濟於事而失去思想性。人的神話,或者主體性的神話,包括人工智慧和基因科學的神話,隱含其中的可能是人類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