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陳夢妤
「現階段的市場既沒有『狂飆』,也沒有『倒春寒』。從萬科的視角,結論與去年類似,市場仍然處於溫和恢復的階段。」這是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給出的答案。
3月31日,深圳鹽田大梅沙,萬科召開2022年度業績推介會。2022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5038.4億元,同比增長11.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6.2億元,同比上升0.4%。
一年之前的2021年度業績會,郁亮表示自己「特別忐忑不安,就像一個學生沒考好試要拿成績單給父母看一樣」。5個月後,郁亮帶著止跌企穩的半年答卷向行業傳遞信心。去年年底,郁亮拋出「市場修復是一個漫長而溫和的過程」觀點。
在業績會現場,郁亮表示,今天來看,這個觀點還不需要修改。

萬科2022年業績會 每經記者 黃婉銀 攝
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線
在不同的市場,不同觀察者感受到的或許是「狂飆」,或許是「倒春寒」。
面對外界最關心的房地產市場形勢問題,郁亮表示,市場既沒有「狂飆」,也沒有「倒春寒」,新房需求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線。
他分享了一組行業數據:2月銷售與1月相比確實出現較明顯的回升。原因來自四方面,一是去年12月、今年1月的部分需求積累至2月集中釋放;二是今年春節較早,對1月成交有影響;三是房地產政策環境較為友好,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市場信心有所回升;四是房價確實有所下降,對於自住需求而言性價比提高,是較合理的入市點。但從1-2月整體來看,一、二線城市新房成交同比上升7.2%,增速談不上「狂飆」。3月以來,目前3月周均成交比2月高點回落6%左右,但3月成交水平仍超過了2022年的絕大部分時間,因此也沒有「倒春寒」,市場還在溫和復甦的軌道上。
新房需求方面,郁亮認為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線。一方面,國內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達40平方米,再加上近幾年大規模建設的住房也在陸續交付,在大量供應下,新房市場無法再回到2021年歷史峰值。另一方面,在外部環境沒有突發性變化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市場仍能保持12億平方米左右的需求。
對於萬科自身,郁亮表示,將認準大勢,做好自己的事。受外部因素影響,短期市場上下起伏是正常現象。比起短期走勢,對萬科而言更關鍵是認準大勢。行業未來無法再回到對住宅開發過於依賴的階段,萬科將在牢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繼續堅持走開發、經營、服務並重的道路。
近年來,房地產開發毛利率在不斷下滑,即便是龍頭房企也抵擋不了大勢。萬科2022年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毛利率為19.8%,較2021年下降2個百分點。
萬科執行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韓慧華表示,萬科當下開發業務的毛利率在行業處於中等偏上水平。過去兩年行業的大幅度調整下,銷售大幅下降,銷售端的毛利率自然也有相當壓力。且因為房地產結算有一定滯後性,隨著銷售資源逐步進入竣工交付,銷售端的壓力在未來1-2年結算時才會有反應,因此結算毛利率還會出現階段性下滑的壓力。
學費終於付完了
早年預測房地產開發業務有天花板後,萬科就開始持續試點探索多元化業務賽道,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學費付了好長時間,代價很大,終於付完了,開始有正向空隙了。到去年為止,我們已經取得把經營服務加在一起對報表貢獻是零這種巨大成績了,而以前都是負的,要吃掉很多利潤。所以就算是零(的成績)我都很高興,終於不會成為負擔了。」
在郁亮看來,萬科的經營服務類業務優勢在於方向對、起步早、布局全、協同多。一是起步比較早,學費基本已經交完;二是布局賽道比較全,各個業態都有,並在各自領域做到了數一數二;三是各個業務之間可以協同,例如目前已經在共同參與綜合性城市更新項目,共同服務大客戶等。
他對經營服務業務的未來表達了信心,從中長期看,萬科經營服務業務處在增長軌道上,整體收入今年會保持兩位數增長,對集團貢獻更多正向盈利。當然,他也提到,經營服務業務賺的是小錢、長錢和辛苦錢,萬科會保持耐心。
在2022年的財務報表中,經營服務類業務全口徑收入達到512.6億元,其中僅萬物雲的營收(301.06億元)就佔58.73%。3月27日,萬物雲交出上市後的首份財務年報,但從股價走勢來看市場反應似乎不太好。
對此,萬科聯席總裁兼物業事業集團首席合伙人、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萬物雲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其實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儘管萬物雲的開發商業務這類原來毛利較高的業務收入出現下滑,但朱保全認為,從公司的多元客戶戰略來看,來自非萬科的項目佔比已經超過67.7%,未來規模再大之後,多元客戶策略會讓公司財報變得更加有韌性。
「公司對於基礎物業的增長,更看重的是它能否真的能夠產生規模之後的邊際效應。我覺得2023年對於萬物雲來說,效益改善的速度應該會快於規模增長的速度。」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