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利率4%,互聯網銀行搶食大額存單

2023年01月16日19:32:06 財經 5901

年利率4%,互聯網銀行搶食大額存單 - 天天要聞

作者 | 周夢婷

編輯 | 田晏林

在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等投資產品皆拉垮的2022年,只有大額存單笑到了最後。而且在2023年開年,即便利率仍不誘人,不少銀行的大額存單又被搶光了。據報道,新年伊始,工行成都某支行推出的大額存單,一日釋放1000萬元額度,當日秒售罄。

與普通存款和理財產品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既擁有存款的低風險和穩定性,又兼顧了理財的收益性,同時在到期之前還可轉讓、可提前支取,受到不少大眾喜愛。

過去,大額存單憑藉超過5%的高利息,吸引了無數儲戶的目光。但最近三年來,大額存單的利率一再下降,尤其是5年期利率降幅較大,全國性銀行基本已經停發5年期大額存單,3年期額度也不多。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在2023年「開門紅」的衝刺期,工商銀行推出的3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為3.1%;農業銀行的大額存單最長年限為三年,年化利率為3.1%,但起存金額達到50萬元。

此外,招商銀行3年期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年利率不足3%;而光大銀行推出的「玉兔迎新」大額存單,起存金額20萬元,最長期限為兩年,年利率為2.7%,最短期限為1個月,利率只有1.75%。

儘管這些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低得可憐,但擔心2023年進一步降息降准,大額存單的收益下調,儲戶們也是急忙搶購。有人從早上七八點就盯著手機app搶,還有人因沒能搶到額度,說自己竟有種「錢花不出去的難受」。

看到投資者在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屢屢碰壁,互聯網銀行大約是嗅到了機會,紛紛拿出自己的「誠意」,上線了不少超過3%年利率的大額存單。

一位平安銀行私人銀行的業務總監告訴市界:「與國有大行相比,中小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在攬儲、吸儲方面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號召力比較弱,只有另闢蹊徑,推出一些看似高利率的產品才行。」

然而,在高利率的誘惑下,投資者選擇互聯網銀行的大額存單真的划算么?在各大銀行持續壓降大額存單成本之時,還在鏖戰該市場的幾大互聯網銀行,究竟是怎麼想的?

互聯網銀行「花式」爭奪客源

「我差不多等了八個月,才買到微眾銀行大額存單+b款。」劉娜告訴市界。

微眾銀行旗下的「大額存單+」產品分為a、b兩款,兩者皆以20萬元起存,存期5年,其中a款期間收益率為4.2%,在app上顯示已售完,且已於2021年2月24日起不再提供預約轉入服務。

目前在售的只有b款,期間收益率為4%。可預約轉入,預約期間收益率按7天通知存款1.85%計算,每月15日付息。而且,2023開年,微眾銀行還新增了一個3年期的大額存單,年利率為3.35%。

和市面上多數維持在2%~3.5%之間的大額存單相比,微眾銀行「大額存單+」給出的利率遙遙領先。「要不是看到4%的年收益率,我才不願意等那麼長時間。」劉娜說。

截至2023年1月9日,網商銀行發行中的年利率3.15%的3年期存單顯示「已售罄」;新網銀行新發行的5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則達到了3.85%,與此同時,百信銀行同樣推出了年利率2.1%~3.85%不等的大額存單產品。

而高利率還不是互聯網銀行吸引儲戶注意力的唯一方式。據劉娜介紹,在預約過程中,微眾銀行還設置了「送積分」活動,可以用來兌換京東卡、手機充值卡等。

此外,市界注意到,網商銀行的3年期大額存單雖顯示「售罄」,但app上出現了大批量轉讓單待成交,且以兩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居多。

與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和互聯網銀行整體信用資質較弱。2022年發生的河南村鎮銀行資金兌付的事件,更是給所有儲戶上了一課。對一些謹慎的投資者來說,但凡能在國有大行買到大額存單,利率低些也沒關係,起碼安全性更高。

因此外界質疑,網商銀行一邊顯示「售罄」,一邊有批量大額存單等待轉讓,是為了打消客戶顧慮,存在製造虛假繁榮和飢餓營銷的嫌疑。

據悉,網商銀行將轉讓中的大額存單劃分為:高利率撿漏、短期限精選、更多存單三類。其中,高利率撿漏處於「售罄」狀態;而其他處於「轉讓中」的大額存單,利率進一步下調。兩年又320天以上的產品,年利率降到3.13%左右,剩餘兩年期限的產品,有些直接降到2.35%。

對於上述互聯網銀行的營銷招數,銀行從業者似乎習以為常。

在他們看來,有很多客戶在沒有找到合適項目的時候,就會拿手上的閑置資金去投資一些比較靈活且安全的產品,大額存單和可轉讓大額存款都是他們的選項。

「我們銀行的一個企業客戶,每逢節假日就會將一批閑置資金轉入私戶,投資一些比對公產品收益率更高的產品,7天時間,最多一個月,這筆資金就會再轉到公戶。」平安銀行私行業務總監告訴市界。

針對網商銀行大量轉讓大額存單的情況,廣科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認為,不排除是部分投資者想要賺取中間差價。「轉讓價格和認購價格應該存在價差,而價差里也會包含收益率方面的因素,所以部分投資者購買後再轉讓。」

年利率4%,互聯網銀行搶食大額存單 - 天天要聞

(圖源/微眾銀行app)

年利率4%,真的划算嗎?

雖然互聯網銀行搶奪大額存單客戶的招式頗多,但這其中,比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提供的收益率還高,才是它們直接吸引投資者的地方。

但近期,在某社交平台上,有投資者稱,自己在排了半年微眾銀行的大額存單後,現在準備放棄。原因是在仔細算過賬後,他們對互聯網銀行大額存單的真實收益率提出異議。

以微眾銀行為例,有投資者表示,自己打算預約存入20萬元,但還需等8個月,「按照預約期間收益率按7天通知存款1.85%計算,每天還要付10元的利息,這不是割韭菜么?」

而且,按照4%的收益率和1.85%的7天通知存款利率估算,微眾銀行提供的這份大額存單,年收益率平均後為3.12%。對比中國建設銀行3年期大額存單3.10%的年收益率,「冒險」選擇互聯網銀行是否還值得?也在不少投資者心裡打個問號。

不過,業內人士覺得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如果遊戲規則是確定的,且已經提前說明各種情況,但投資者依舊選擇這個產品,那就絕對不能叫『割韭菜』了,本身8個月的等待期限只是大致預估期限,誰都沒辦法確定。」

沈萌也表示,投資者有完全的選擇自由,除非金融機構存在強制性或隱藏強制性的約束,否則如果認為部分機構的大額存單預約條件不理想,可以不買。

「歸根結底,這隻能算是銀行的一個交易策略,利用儲戶的心理,以高收益率招攬儲戶,最終客戶是否真的能拿到『高收益』就要打個問號了。」前述平安銀行業務總監說。

市界了解到,很多儲戶在購買互聯網銀行的大額存單時,往往第一眼看到的只是它的高收益,容易忽略購買的一些附加條件,比如等待期限、限量銷售等。

因此像微眾銀行這樣,雖然標註了4%的年收益率,但摺合時間磨損成本,儲戶最終拿到的收益可能並不如想像得那麼高。

面對互聯網銀行高收益的「誘惑」,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提醒投資者:「那些看似利率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產品,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需要保持審慎研判,避免過度追求利差而忽視風控,尤其是個人投資者還要更加註意資產配置的期限錯配問題,避免因複利的連續性無法保持而因小失大。」

年利率4%,互聯網銀行搶食大額存單 - 天天要聞

(圖源/視覺中國)

爭搶大額存單背後,挑戰仍存

在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等不缺存儲客戶的銀行眼中,大額存單成本較高,已經越來越像「雞肋」產品。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市界,一般存款期限越長,利息越高,銀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銀行要控制大額存單的成本支出,現在是寧要小額低息,也不要大額高息了。」

招商銀行曾在2021年報中坦言:「會繼續加強對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高成本存款的量價管控,維持活期存款較高佔比,保持存款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

建行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經濟師曹磊表示,目前大額存單屬於銀行不太願意主推,但又迫於吸存壓力不得不推的一個產品,因此銀行希望通過網點櫃面銷售來吸引客戶到銀行網點辦理的同時,可以獲得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機會。

但大額存單畢竟是銀行的「攬儲利器」,互聯網銀行對它的渴望,已經超過了其本身可能帶來的高成本壓力。

在行業人士看來,相對於國有銀行、股份制行乃至城商行,互聯網銀行在客戶基礎及資產配置能力上存在天然的弱勢,特別是在吸收存款等能力上不如傳統銀行。

「所以為滿足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考核指標,互聯網銀行會願意支付更多代價吸收存款。」沈萌說。

作為衡量銀行經營結構是否良好的指標之一,存貸比(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較高,一直是互聯網銀行的「通病」。過高的存貸比,往往說明商業銀行貸款投入過大,用於其他經營方面的資金太小,影響流動性安全。

比如2021年,微眾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是2632.06億元,吸收存款3028.74億元,存貸比為87%;同期的網商銀行存貸比為89%,新網銀行的存貸比更是高達137%。

據陳佳觀察,目前部分民營機構的大額存單確有超額供給提供市場,這種緊缺與保供同時並存的奇特現象,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它反映的是我們當前整個銀行理財市場各主體資產配置能力和營銷實力方面的巨大差異,尤其是在吸儲、攬儲這個核心業務領域,廣大民營機構與國有大行之間存在質的區別。」陳佳說。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初,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通過非自營網路平台開展存款業務。「此項規定是限制和規範商業銀行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開展拉存款業務的風險。」沈萌說。

而且2022年12月,億聯銀行發布《關於億聯銀行與陸金所停止合作的公告》稱,自2022年12月29日起,億聯銀行與陸金所平台終止合作關係,並停止通過陸金所平台辦理相關存款的查詢、支取、提現等業務,相關服務後續將由億聯銀行繼續提供。

這意味著互聯網銀行和中小銀行未來開展存款和理財業務的挑戰更大了。「互聯網銀行本身線下網點覆蓋就是其短板,如果再缺少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將會對自己業務的擴張產生更多限制。」沈萌說。

(文中劉娜為化名)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假睫毛產業帶這樣「煥」新 - 天天要聞

假睫毛產業帶這樣「煥」新

解碼2025外貿經濟新形勢及行業新趨勢、TikTok助力睫都商家出海銷售、睫毛產業出海合規解決方案……4月16日—20日,多家電商平台陸續來到青島路演,幫助假睫毛產業帶的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位於青島平度假睫毛產業帶的商家發現,假睫毛行業加速
QFII大舉加倉 - 天天要聞

QFII大舉加倉

【導讀】2025年一季度末QFII持倉動向曝光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隨著2025年一季報的披露,QFII在A股市場的最新投資動向浮出水面。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69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QFII的身影,共持有80.63億股,期末持有總市值達到1172.13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15%。 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一季...
...困於演算法「越跑越虧」!里程費跌破1元、抽成提高……平台與司機... - 天天要聞

...困於演算法「越跑越虧」!里程費跌破1元、抽成提高……平台與司機...

「完成2000單獎勵0.01元」,近日某網約車平台這一讓人匪夷所思的「獎勵新規」,在網約車司機圈裡炸開了鍋。司機們紛紛吐槽,這是變相侮辱。這0.01元的「天價獎勵」,也打破了網約車上線十餘年的最低紀錄。日前,青島市公布2025年一季度青島市網約車行業運營動態,日均完成5單以下的車輛22264輛,佔比達36.73%,也揭示了當下...
小縣大城的四個典型案例 | 《財經》書摘 - 天天要聞

小縣大城的四個典型案例 | 《財經》書摘

《小縣大城》周立 羅建章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3月文|周立 羅建章在城鎮化的歷史長河裡,小縣大城如同一顆遺珠,雖小卻蘊含著無盡的生機與活力。它的前世或許是默默無聞的小縣城,深藏在群山之間,被時間遺忘,被世人忽視。然而,隨著縣域經濟的崛起,一場悄然的變革開始在這裡展開。曾經的小縣城因為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崛...
泛林 2025 年 3 月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24.4%,中國大陸貢獻 31% - 天天要聞

泛林 2025 年 3 月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24.4%,中國大陸貢獻 31%

IT之家 5 月 3 日消息,全球四大半導體設備企業之一的泛林集團 Lam Research 當地時間 4 月 23 日公布了其截至今年 3 月 30 日的 2025 年 3 月季度財務數據。在該季度中,泛林實現 47 億 2017.5 萬美元(IT之家註:現匯率約合 342 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24.4%,環比增長 7.9%;其 GAAP 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