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叔觀察】
2022年 9月30日,央行官網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顯示,綜合指標數據和相關情況來看,我國普惠金融發展規模和發展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體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增強。
那麼,在農村個人結算業務發展的背景下,助農取款服務站點的數量和業務增長情況如何呢?金融野叔將對2014年至2021年期間相關數據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農商銀行開展各類「驛站」建設與業務拓展有所參考。
附圖一
農村個人結算業務數據
2014年末,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27.31億個,農村的銀行卡發卡量16.14億張。2015年至2021年,農村地區個人賬戶年度增長區間為20.98%至2.74%,呈現波動下行趨勢;農村地區的銀行卡年度增長區間為37.61%至3.26%,呈現持續下行趨勢(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二)。
至2021年末,農村地區個人銀行賬戶和銀行卡分別為48.7億個、39.2億張。其中,農村地區個人信用卡(含借貸合一卡)2.80億張,同比增長5.66%,增速仍然高於同期信用卡2.83%的平均增速。這與同期農村消費的總量增長與均量增長,均略高於城鄉平均水平表現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共開立個人銀行賬戶138.86億戶,同比增長6.49%;個人銀行卡92.99億張,同比增長2.07%。個人銀行賬戶和銀行卡的數量增速均明顯放緩。金融野叔認為,這與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強化「反電」措施、從嚴控制個人新開賬戶業務風險強相關。
附圖二
助農金融服務業務數據
第一,站點數量情況。2011年7月,央行下發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通知》,計劃在2013年底前實現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在全國範圍內農村鄉鎮、行政村的基本覆蓋,滿足偏遠農村地區各項支農補貼資金、日常小額取現、餘額查詢等基本金融需求。
2014年6月末,農村地區助農取款服務點約近90萬個。2015年末,站點數量達到歷史最大值99.75萬個。2016年至2020年四年期間,前兩年助農取款服務點數量連續同比下降,後兩年連續同比增長。2021年末,助農取款服務點81.1萬個,同比下降約9.2%(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三)。
不過,2021年末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達到98.17%,比上年進一步提升;行政村銀行基礎支付服務覆蓋率達到99.6%,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當然,鄉鎮和行政村的銀行服務覆蓋率的提高,與其數量可能相對減少的趨勢相關。例如,據民政部門權威數據,2021年末,全國鄉鎮數量38558個,比上年減少183個;村委會數量為49.0萬個,同比下降2.5%。
附圖三
第二,站點業務情況。首先,從交易筆數看。2016年度,助農取款服務站點的支付業務(包括取款、匯款、代理繳費等)交易筆數合計為4.95億筆,達到歷史最大值。2021年交易筆數4.05億筆,同比增長1.50%(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四)。
從服務點平均交易筆數看,2016年為503.3筆,2018年為535.5筆(相對最大值),2020年為446.7筆,2021年為499.4筆。金融野叔認為,從中長期看平均筆數減少趨勢,反映出助農服務點現場業務在整體上可能相對收縮;但是短期的反彈變化,則反映出防控等情況變化下農村客戶現場服務的需求相對穩定(總筆數略有增長),由於站點數量減少,平均交易筆數反而增長。
附圖四
其次,從交易金額看。同樣,助農取款點的交易量在2016年達到最大值4247.78億元。此後五年期間,交易金額呈現持續下行趨勢;其中,2021年為3486.8億元,同比增長-1.26%(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五)。
從服務點平均交易金額分析,2021年度「點均」金額為43.0萬元,數值處於2015年至2020年波動區間之內(39.5萬元至43.2萬元)。從每筆交易的平均金額分析,2021年「筆均」金額為860.9元,相對低於2015年和2020年的金額,但高於2016年至2019年的「筆均」金額。
附圖五
相關影響因素數據分析
第一,農村人口數量與佔比下降。2010年11月「六普」時,我國鄉村人口數量為67415萬人,佔比50.32%。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滑,至2021年末鄉村人口減少至48835萬人,佔比下降至35.5%(相關詳情見本文附圖六)。農村人口的絕對數量減少,對於農村金融業務規模增長形成明顯影響。
第二,農村業務電子替代程度提高。2017年末,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成年人比例為66.51%;2020年末此比例提高至82.72%。目前,東部和中部地區諸多農村金融機構的平均電子替代率都在90%以上,對於助農取款服務點的現場業務增長空間影響較大。
附圖六
野叔的結語
綜上所述,2021年農村地區助農取款服務點數量比上年凈減8.23萬個,年度交易金額比上年凈減44.44億元,這種相對穩定且略有減少的趨勢不僅是短期(年度)的,而且還是中長期的。在這一現象背後,是農村人口總量的減少趨勢、農村智能手機及手機銀行的普及趨勢。
在這種超出部分業內人士預期的趨勢下,商業銀行單純下沉線下服務渠道、營造金融場景的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站點(例如各類「驛站」)的業務增長空間可能相對有限。後期,對於村級金融服務點的建設和運營,如何進行優服務、強融合、控成本、防風險更是需要重點考慮的,至少在數量上可能不是「做多」,而是要在質量上「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