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吉利李書福要做造手機」了。據媒體所言,項目進展十分迅速,已經開始在業內尋覓人才,公司將在湖北武漢、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設置辦公地點。不過記者採訪吉利方面,對方態度謹慎,表示並沒有收到內部消息。

一直以來,只有互聯網企業或者通訊科技企業說要做汽車。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把汽車這麼複雜的高集成產品做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企業地位和與時俱進的能力。所以華為、創維利用自身優勢,為智能汽車研發車機系統;百度、阿里對自動駕駛的研究;谷歌、Uber、蘋果也都開始了智能駕駛的業務。小米也不例外,說了要造車之後,各方都期待小米汽車就是那種漂亮得像蘋果,便宜得像水果的產品。
如今吉利作為汽車生產企業,被傳說要做手機。如果單純從技術上看,基本上就是順手能成的事情。因為別說汽車,吉利連能夠上天的「飛行汽車」都已經參與投資研發了。足可見這個企業的科技實力與著眼未來的視野。做手機,對吉利來說,大概就像一個生產電腦的企業順手做個滑鼠這麼簡單。
從數據上看,今年前8個月,吉利汽車總銷量817860輛,同比增長9%,儘管受部分地區疫情和晶片供應全球短缺影響,吉利汽車8月零售銷量仍創歷史同期新高。因為長期的高歌猛進,使得吉利在品牌上深入人心,獲得了堅實的市場基礎。與此同時,吉利汽車推出的CMA架構,就是吉利汽車智能化時代的產品誕生體系,並已經推出多款車型。吉利對智能化的理解和實踐,自然是超越手機不知多少量級的。
如果說在銷量和技術上的所有成功對推出自家手機來說都是鋪墊,那麼這個鋪墊也是陣容豪華的。不過,手機之所有是手機,卻又有其自身的特質。汽車賣得再好,不等於手機也能找准市場。
當前國內品牌的手機市場基本上是被OPPO、vivo、華為和小米佔據了近七成的份額。那麼吉利如果上來,就一定能進入前三強行列嗎?喜歡OPPO和小米的大學生和小鎮青年,未必就是吉利的粉絲和車主。對他們來說,手機顏值要高、拍照要好、要懂年輕人。這些訴求和吉利汽車當前的家用車形象似乎都沒有太多交集。
這意味著如果吉利手機要殺入江湖,知名度不用廣告,但固化形象也未必就是正資產。做手機,就是要做一個年輕人的入口。吉利手機是要成為身份的象徵、科技的象徵還是娛樂的象徵,還真是個博弈和取捨。假如形象飄忽,就會像筆記本市場那樣,陷入無定位、同質化的價格戰。畢竟隔行如隔山,賣房子的去賣礦泉水也可能顆粒無收。對年輕人的把握,的確是一個無底洞,因為即使是寶馬賓士之流也不敢輕言懂得中國年輕人,更別說去做手機了。(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沈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