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官宣免費!西湖多了一個「姐妹花」,竟是因為這位杭州「瘦子」......

"

明天(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多地旅遊景點紛紛官宣,推出免費、半價等優惠。祖國大好河山下,可選擇的旅遊目的地很多,而其中廣為流傳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勾得了不少人的心,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感受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來到杭州,必打卡的景點肯定繞不開西湖;而從杭州出發,三百多公里外的揚州,也有一「西湖」,名叫「瘦西湖」,也是受到了無數遊客的喜愛。肯定有不少人好奇:西湖和瘦西湖有什麼關係嗎?

您猜怎麼著?還真的有些關係,都是因為一名杭州詩人。

在二十五史中,記載的杭州人涵蓋不同領域與時代,其間人物,或聲名顯達,於浩渺史冊中熠熠生輝;或籍籍無名,如星河微塵,然其事迹與精神,亦在歲月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之印記。今天的《25史里的杭州人》,我們就來聽聽這位清瘦了一輩子的詩人的故事……

"

提起揚州的瘦西湖,可以說無人不曉。而「瘦西湖」之名,其實是出自杭州詩人的一首詩: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花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詩的作者就是清乾隆時期的汪沆,杭州筧橋橫塘人氏。他因這一個「瘦」字而盡得風流。

揚州早時只有一個保障湖,湖名平平淡淡,毫無文采可言。它位於揚州城西北,原是唐、宋時期的護城河。保障湖上有座紅橋(後改名虹橋),清代以來,揚州的文人墨客喜歡在此聚會,稱「紅橋修禊」。修禊的主持者皆為當世名士,王士禎、孔尚任都曾擔任過主持,汪沆的老師、浙西詞派的領袖厲鶚也曾於乾隆三年(1738)十月十七日主持過一次「紅橋秋禊」,並且留下了一組流傳極廣的詞作。

那次的「紅橋秋禊」辦得很成功,汪沆聞知後艷羨不已。後來,汪沆游揚州,慕恩師雅事,便召集了曾參與前次秋遊的揚州詩人閔華及其他幾位詩友,作一次小型的修禊。他們沿著厲鶚當年的線路,扁舟載酒,出鎮淮門、過紅橋、法海寺、蘆灣……一路詩詞唱和。

圖源/瘦西湖公眾號

那一天,風日清美,望著波瀾不驚的保障湖,汪沆突然想到了故鄉的西湖。杭州西湖在南宋時曾被稱為「銷金鍋子」以寓其奢華,而揚州也自古以繁華著稱,在汪沆的眼裡,保障湖和西湖一樣秀美,只是稍稍瘦了點兒,但「環肥燕瘦」,也各有各的風姿。於是,他詩興大發,就有了前文所述的那首著名詩歌。

汪沆的這首《詠保障湖》比喻貼切起到了點石成金的效果,「瘦西湖」之名馬上傳揚開來,從此取代了原先的名字,後來幾乎成了揚州的代名詞。中國從此有了一個瘦西湖!揚州人民也因此感激這位杭州詩人。

西湖 攝/肖奕叄

汪沆在《清史稿*文苑列傳》里的排名為第五位,列於其師厲鶚之後,可見也是一位極有才華的文人。

雍正三年(1725),李衛任浙江巡撫,「(公)威不可犯,獨能敬讀書人。設志局修書,所延皆一方名士。」汪沆亦列其中。李衛又廣開文宴於西湖,吟唱舟中。汪沆在宴中賦詩云:「西湖大好作春遊,環佩如雲簇水頭。誰似尚書能愛士,日斜堤外未回舟。」

其時汪沆年僅21歲,當時的小同鄉袁枚還是個10歲的少年,偷偷記錄下汪沆的詩,作為學詩的參考。

汪沆這個人淡泊名利,性好遊歷。乾隆十二年(1747),浙江舉「博學鴻詞」科,汪沆名列其中,赴京參加「京試」,但卻時運不濟,未上榜,從此他也就絕意仕途,報罷而歸。後來,大學士史貽直「惜其學識」,以經學薦舉汪沆,也被汪沆以母老辭歸。

攝/許志偉

他一生以讀書遊歷自娛,除了對揚州的貢獻之外,他還應邀赴津門,住在天津名園水西庄,參與編修《天津府志》和《天津縣誌》。在修志過程中,由於汪沆「學極奧博」,大至典章制度,小到花鳥魚蟲,都能「稽核精詳」。當時,學者們對「天津」的得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汪沆則直接指出:「天津名自長陵賜,三衛新軍駐羽旗。」——長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天津」一名就是朱棣於1404年所賜,意為「天子津渡」。初時為軍事建置,又稱「天津衛」。

在天津參與修志期間,汪沆還對天津的風俗民情作了大量研究,以詩的形式作了記錄。他寫出百首竹枝詞(風俗詩),稱為《津門雜事詩》,並與《天津縣誌》同時刊行,每首詩都有十分詳盡的注釋。汪沆的《津門雜事詩》是天津歷史上第一部竹枝詞,不僅詩意優美,特色鮮明,亦為天津留下了富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所以說,除了揚州人外,天津人也要感激這位杭州詩人。

汪沆雜奧的學問來自他的博覽群書。他對書的痴迷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攝/許志偉

有一次,他正在吃飯,忽然得到一個消息,某古廟裡發現一批舊書,無人識得。汪沆立即放下飯碗,起身去驗書。到了古廟,才知道是傳錯了消息——是一些碎瓷片,不是古書。汪沆失望而歸,回到家裡,飯菜卻早已涼了。

汪沆的家中築有書屋名「小眠齋」「聽雨樓」,他著有《小眠齋讀書日札》4卷,是他讀書、藏書的目錄,同時還收藏了古今書跋500餘種,每一書名之下,敘撰著人姓氏並作序跋,著錄該書的基本內容,間參以己論,注沆不僅是位藏書家同時也是清代目錄學著述家之一。

汪沆後來還參與了《杭州府志》的編纂,與杭世駿等人並列為「松里五子」。

攝/陳博

汪沆的哥哥汪浦與他一起受業於厲鶚,卻早他而逝。汪沆另有一姐二妹一弟,姐姐老且寡,沒有孩子,終日流淚,把眼睛也哭瞎了,汪沆就把她接到家裡供養;兩個妹妹都很賢淑,可惜均中年喪偶;比他小11歲的弟弟汪浚,從小體弱多病,葯當飯吃,為了生活卻不得不常年在外,一直到頭髮白了才回到筧橋橫塘安居,汪沆稱他為「在郊弟」,曾多次去橫塘看他。

而汪沆自己也有足疾,常年埋頭看書把眼睛也看壞了,後來乾脆瞎掉了,連寫文章都只有口授後由別人記錄。不過,汪沆性情溫和,從不怨天尤人,一家人其樂融融,所謂「四世共一飯,歡然集我房,殷勤訓汝輩,難得菜根香。」

汪沆曾寓居杭州水溝巷,他給自己的宅院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竹里館」。到了晚年,他住在杭州名士丁敬那裡,兩人交誼匪淺。丁敬住所名「帶江堂」,位於望江門外,與金農住所駐「一雞飛之地」,這些名士們在此聚居棲息,也算終老有所。汪沆的兒子汪彭壽是杭世駿的女婿,和丁敬的長子丁健是連襟。

汪沆後來活到81歲,一生清瘦。

汪沆(1704-1784),清學者、藏書家。字師李,一字西顥,號艮園,又號槐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事見《清史稿》。

瘦西湖與西湖同屬江南水系

卻以不同維度詮釋著自身的魅力

無論是去到哪個「西湖」

當你漫步其間

都能聽見歷史的低語

感受到那份獨屬於江南的細膩與柔情

西湖和瘦西湖

都有著豐富的人文故事

你還知道哪些呢?

歡迎評論區聊聊!

《夜讀》欄目期待更多「筆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歡夜闌挑燈、落筆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心得想與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歡迎你成為「夜讀」的分享人。

徵稿郵箱:hangzhoufabu@qq.com。

來源/郵箱投稿

文字/陳華勝

製圖/葉叢

編輯/李勝男

責編/曹姣娜、謝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