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明,1987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是迎澤區人民法院執行局的一名員額法官。
2021年,康曉明成為了一名執行法官。他有一套自己的辦案方法,案子來了,他會先過一遍卷,了解清楚案情。「我會把案子當做『項目』來進行管理和調配,只要是我的案子,每一件我都清楚地知道案件具體情況、執行進展到了哪一步。」
得益於太原市院執行工作「29221」查人找物法,執行法官會在前期快速、明確地做好財產查詢工作,了解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而康曉明會在此基礎上再對案件進行細分,做好分類處置。有財產的,康曉明會直接安排助理聯繫溝通,推進執行進度;沒有財產的,按照市院「兩報告」制度,要求被執行人每三個月向法院報告財產;對於終本案件,安排書記員每月進行回訪,詢問線索,如果有最新的財產信息,立即派法警核實線索。康曉明習慣把工作做在前面,案子來了就辦,主動推進調查,及時跟蹤反饋。「我們的執行團隊是出了名的執行快、力度大,但是也會有一些困擾,康法官的第一個信訪案件就是這樣,因為案子上午才立案,康法官下午就去執行了,被執行人舉報他,非說他是受賄了才辦得這麼快!」助理小張在一旁哭笑不得地說。do(執行)-
check(檢查)-action(處理)
剛開始辦理執行案件的那半年,康曉明就辦理了700件執行案件,簽發了40餘份拘留決定書,甚至過年期間還把一個「老賴」送進了看守所。
康曉明指導同事辦理案件
「剛開始干執行時,我發現我們團隊的溝通機制存在一些問題,常常出現申請人、被執行人『找不到』執行法官的情況,這就很容易造成案件信息、線索反饋溝通不及時。」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康曉明自費安裝了具備來電管理、語音錄音功能的「電話盒子」。每天早上,他來到辦公室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給當事人回電話。他說,「我要讓當事人能找到我,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執行中因信息溝通不暢而產生的不滿和對抗情緒。」關於接待當事人,他研究出了自己的「集約處理模式」。「比如銀行這種大企業的案件,一個代理人可能代理了幾十個執行案件,他對於案件都很了解,我會提前和他溝通,有可能一個上午就把幾十個案件都聊明白了;小案件有代理人的也比較容易溝通,律師更會把握法律爭議焦點,一下午也可以安排幾個一起接待;但是,如果沒有代理人,就得留足時間,可能一個幾千塊的小案子,當事人能給你講一下午。」在溫和、耐心的接待工作中,康曉明對執行方法有了獨特的心得體會,「不是所有的案子單靠強制性的執行措施就能辦結,歸根結底,咱是來解決社會矛盾的。」 有一次,一個案子的被執行人願意履行,但沒有錢,手裡只有一批出不了手的物料,無法變現。了解情況後,康曉明聯繫了幾家公司,幫助被執行人把財產進行了處置,申請執行人也順利拿到了執行款。
康曉明現場與案件當事人溝通
康曉明還發現,有些小標的的案子,不是被執行人不願意還錢,而是還不上。而且,越是強制執行措施用得足,當事人越是還不上。被執行人告訴他,「康法官,我是還年輕,能幹體力活,您可能感覺這幾萬元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您不知道,限消、失信措施一上,不論是送外賣、送快遞,甚至當保潔,我都幹不了,人家公司都不會用我。」了解情況後,康曉明開始有區分地「變通」自己的執行方法。不同於對待「老賴」,針對願意主動履行但確因一些特殊情況陷入困境的被執行人,取消失信等強制措施,改為每月分期履行。就這樣,康曉明處理掉了十幾個終本案件。康曉明也是友誼大廈騰房案的執行法官。2022年「三晉執行利劍」集中攻堅行動中,迎澤區人民法院雷霆而動,出動90名幹警,歷經9個小時執結了這起18年的陳案,涉案的五層附屬樓和鍋爐房成功騰退並交付申請人。案子結了,康曉明的一顆心卻沒有完全放下來。因為常年的糾紛,院內除了涉案房屋,還有不少違章建築。「告訴你們啊,判決里可沒有我們這些房子,你們敢動一下,我們就和你們拚命!」大家情緒很激動,幾次勘查現場,都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房子騰出來了,但是違章建築還在,院子里的醫療垃圾、天然氣管道、違搭電線到處都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也不利於申請人對涉案房屋進行後續的利用處置。第二天,康曉明沒有帶法警和團隊,一個人又去了執行現場。「呦!康法官,你一個人就敢來?」康曉明微笑著說:「我沒什麼可害怕的呀,我其實也是來幫大家解決問題的。」康曉明一個人前往,讓違章建築佔用人卸下了防備,願意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那段時間,康曉明每天都跑去做工作。終於,在和銀行、佔用人等多方多次協調下,佔用人同意對違章建築及屋內物品進行折現處置。兩周後的禮拜天晚上,康曉明看著拆遷隊入了場。一直等到那些醫療垃圾、廢棄電線和雜物都被處置完,他才鬆了一口氣,放下心來。對他來說,這件18年的陳案總算真正辦完了。「我覺得年輕人多承擔點沒什麼。」康曉明常常覺得自己像個戰士一樣,「該沖沖,這沒啥。」工作中,他往前「沖」得多;家庭里,他自然「沖」得少。他和愛人都很忙,愛人是學校的老師,兩個人都習慣了早出晚歸,孩子一直是老父親在接送。愛人懷二胎以後,康曉明工作依舊很忙,照顧不到家裡,妻子不免有些抱怨,於是他開始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活兒是干不完的,但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往前做,卻能解決很多問題。」康曉明根據家庭需求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每天早上7點半就到單位開始工作,中午時間也充分利用起來,盡量控制自己的加班時間,爭取晚上7點半能回到家,輔導孩子做作業,減少家庭矛盾。「我老婆還挺開心的,」康曉明笑著說,「她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道歉道得快。」康曉明,一個習慣把工作做在前面的「案子」項目管理人,一個道歉快、辦案子更快的執行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