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一外地女子來武漢黃鶴樓遊玩,但身份證掉不慎掉到外檐,黃鶴樓工作人員持桿幫她撈取。此視頻發出後,有網友調侃「身份證到此一游」,該女子也發文表示「非常感謝黃鶴樓的工作人員」。
視頻中,黃鶴樓的屋檐上有一層網罩,工作人員站在樓內,身體前傾、拿著長桿,將女子掉落的身份證從飛檐瓦縫中撈取。九派新聞注意到,這一過程被樓內的許多遊客圍觀,工作人員神情認真、動作小心,眼睛一直緊盯杆子末端和身份證,最終成功將身份證交還給對方。
身份證掉落遊客感謝黃鶴樓工作人員。圖/視頻截圖
據媒體報道,該女子回憶當時情況稱,她的手機和身份證一起放在口袋裡,拿手機的時候,身份證滑出來了。身份證落在黃鶴樓外檐的縫隙上,工作人員非常積極地幫助處理。
19日,記者聯繫了在黃鶴樓飛檐外撈取身份證的工作人員張先生。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在打撈桿的鉤子處纏繞了透明膠,成功將身份證粘上。日常工作中,他幫助主樓內遊客打撈物品的事件不少,因此他所在團隊根據實際工作情況、操作難度,已將黃鶴樓打撈桿從「1.0」版本升級改良到「3.0」版本。
「外廊欄杆外側有安裝防護網,既考慮實用性,又兼具美觀。平時最多是打撈水瓶,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撈平板電腦。」張先生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很榮幸在黃鶴樓工作,會繼續在本職崗位中努力,想遊客所想、積極動腦動手改進工具,更好地服務來漢遊客。
對話張先生。
黃鶴樓的打撈桿。圖/受訪者提供
【1】雨傘、帽子、手機、水瓶皆可打撈
九派新聞:當時打撈的情形是怎樣的?
張先生:黃鶴樓每一層都會有執勤的工作人員,當時事發四樓,這名遊客和工作人員說了。通過對講機,我了解了情況,拿著杆子便沖了上去。根據之前的打撈經驗,我把打撈桿的鉤子部位纏繞了透明膠,伸進瓦檐內,把身份證粘出來,慢慢往回收,就打撈上來了。
當時心裡不緊張,幫遊客打撈物品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防護網加裝了以後,打撈工作減少了很多。但說實話,對於遊客有些貴重物品的掉落,可能會稍微緊張一點。
考慮到打撈工作有危險,一般是一個人負責打撈,另一個人照看現場情況。在遊客掉落的物品比較大比較重時,樓下工作人員還會疏散人群。
末端帶有鉤子的打撈桿。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畫面中能看到外檐瓦片上有一層網。
張先生:四樓的瓦面那兒也有防護網,但身份證很輕且體積小,從口袋裡滑落,加上風一吹,漏過網格還是掉出去了。三四年前,黃鶴樓每層樓的防護網安裝完畢,很多物品掉落時被網兜住,就不會掉到瓦面上,不需打撈,可以直接夾上來。
九派新聞:防護網的密度會不會加大?
張先生:我們的防護網密度是足夠的,防護網安裝在外廊欄杆外側,是為了減少安全隱患,而安全隱患主要集中在水瓶、水杯、手機等貴重或者重量較大的物品上。
當初安裝時,網面的材質、彈力等都做過測驗。既要保證物品從欄杆掉落在網面時不會二次彈出掉落;也要保證樓體的美觀,讓遊客拍照時看不出網面的存在。
九派新聞:可以介紹一下打撈桿嗎?
張先生:黃鶴樓的打撈桿放置在一樓和五樓,現在有兩種打撈桿。一種是視頻中有掛鉤的類型,針對雨傘、帽子等比較輕且可以勾起的物品,包括身份證這類小物品,工作人員會在鉤子處纏繞透明膠將物品粘上來;還有一種是杆子末端加了小鏟和網兜的,針對手機、水瓶這類有重量且表面光滑的物品。
最開始,黃鶴樓沒有專門的打撈桿,工作人員都是利用手邊工具。發現不太方便後,我所在部門積極攻克這一問題,根據黃鶴樓景區的特點和需求,工作人員自購材料、親自動手,做出來了「打撈桿1.0」。
隨著打撈事件變多,「打撈桿1.0」應用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在此前基礎上不停改進,才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兩種打撈桿,已經逐漸進化到打撈桿「2.0」「3.0」了。我們慢慢積累經驗,發現工具缺陷後,也會繼續改進,爭取做得更好。
打撈桿的每次改良集結了工作人員的經驗和智慧。圖/受訪者提供
【2】可能會再次升級打撈桿
九派新聞: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打撈經歷是怎樣的?
張先生:最常見的是水瓶打撈,很多遊客把水瓶放在欄杆上,自己就看風景拍照片去了,不小心一碰到水瓶,就掉落了。印象深刻的一次打撈是平板電腦。當年防護網還沒裝,一名遊客用平板電腦拍照,手滑便掉到瓦面上,我們用了兩個打撈桿配合撈起的。
平板電腦體積大也很重,給打撈工作加大了難度。平板的大小剛好可以被我們的網兜打撈桿網住,再大一些都不太好撈。幸運的是,當天遊客量也不大,沒有太多人圍觀,對打撈過程的影響不大。最怕的就是平板掉落下去,很危險。所以,打撈的這層樓有工作人員在操作。在物品所在方位的一樓位置,也有工作人員在疏散、引導遊客。
遊客圍觀黃鶴樓工作人員打撈掉落物品。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能否介紹平時的工作日常?
張先生:我們平時會在8點20分之前到達黃鶴樓主樓、換好工作服,在一樓準時開晨會聽取工作總結和安排。八點半會開門迎客,開始一天的工作。日常樓間巡視、檢查設施設備和展品、隨時幫遊客排憂解難,注意樓內電梯使用安全,為老弱病殘孕遊客提供服務,下午6點下班。去年推出了「西辭黃鶴樓」活動,工作人員會在景區西面歡送遊客,給一些小朋友和老人贈送玩偶、書籤。
針對這次事件,我們具體的防護措施是,工作人員加強巡視和提示工作,同時可能會對打撈桿進行再次升級,除了鏟和鉤,我們還在想辦法把「粘」這個功能加入常態化打撈工作。
工作人員和遊客親切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九派新聞:從業時間多久?
張先生: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今年33歲,來黃鶴樓工作10年了。黃鶴樓作為武漢的地標建築馳名中外,在這裡上班,能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提供服務,向他們展示黃鶴樓、展示武漢的特色和魅力,我心裡是感到榮幸的。
從我進入黃鶴樓工作以來,遊客量日趨增多,遊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有些時候,不會等到遊客來找我們提供幫助,而是會想遊客所想,預先提醒並主動幫他們解決問題。未來,我也會繼續從事這份職業,為遊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九派新聞記者 歐俏妤
編輯 曾金秋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