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
過去一年,整個奢侈品行業都處於嚴峻「寒流」中——lvmh集團2024年營收同比下滑1.7%、凈利潤同比減少17%,開雲集團2024年營收也同比下降了12%。在貝恩報告長達二十三年的歷史記錄中,奢侈品市場客戶首次出現了萎縮現象,據估計2022年-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累計流失了大約5000萬客戶。
但令人意外的是,prada集團旗下副牌miu miu卻在逆勢狂飆——
2024年,miu miu零售銷售額同比暴漲93.2%至12.28億歐元。拉長時間周期看,miu miu僅用三年時間,便將業績體量從4億歐元推至「十億歐元俱樂部」門檻,對集團貢獻率也從11.8%躍升到25.3%。
數據之外,miu miu這個曾被視作「冷門輕奢實驗品」的品牌,其實早就以「現象級黑馬」之姿,成功蛻變為了備受追捧的消費流行符號。
"miu里miu氣"是大熱時尚流行趨勢,時尚博主跟隨復刻服飾穿搭風格,電商平台仿款無數,甚至連zara、優衣庫等品牌也都出現明顯風格借鑒。近期miu miu 2025年秋冬系列大秀上一眾年輕偶像亮相,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熱烈討論著偶像對「miu風」的詮釋與駕馭能力。
從社交媒體上的風格標籤,到成為母公司prada集團的第二輛馬車,miu miu的爆火都折射出了什麼?
miu miu爆火密碼:產品、營銷與集團戰略的三重奏
與愛馬仕、lv等以皮具箱包為核心的奢侈品牌不同,miu miu更多以創意時裝為支點。這背後其實有承襲於prada的「基因」影響,時任prada品牌零售總監的alessandra marsicola曾提到:「成衣是品牌的標識之一,是我們不想失去的一部分。成衣代表了生活方式,打破這一平衡可能並不利於品牌的發展,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更高的利潤、更高的盈利能力。」
而在時裝領域,設計風格與消費者口味的契合度至關重要。
prada集團的第三代繼承人miuccia prada在1993年創立miu miu時,品牌定位為千金形象,產品上的差異化與辨識度相對有限。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miu miu與前巴黎世家造型師lotta volkova攜手合作,在原有定位基礎上融入叛逆個性,通過「內衣外穿」、「低腰迷你裙」、「芭蕾舞鞋」等前衛設計,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引發了病毒式傳播效應。
圖源:miu miu小紅書官方賬號
而這些年,miu miu幾乎是各種流行時尚風格的大融合——復古的y2k、老錢感的知識分子風、以芭蕾為主元素的少女感,再疊加上富家千金感.,形成了一種更為獨特的美學。polo衫、迷你裙,也有發卡、發箍、保齡球包等產品也都贏得了大量年輕消費者青睞。同時,miu miu還在通過聯名去擴充其風格版圖,如與church』s合作的厚底樂福鞋,將正裝風範轉變為學院少女感;與new balance的連續聯名,成功捕捉了運動風流行趨勢,其中2024年的nb530款式更是成為大爆款。
這種堆疊在一起的「美學」,反而是拿捏了當下女性的消費心理。年輕女性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單純追求大牌logo的展示和絕對的唯美精緻,而是更傾向於表達自我、追求「不被定義」的個性。miu miu的品牌理念,與這種追求自由、不受年齡限制、女性獨立等主題高度契合。
圖源:miu miu小紅書官方賬號
當然,無論是產品的獨特性,還是產品背後的品牌故事與哲學,都需要通過有效的營銷策略來放大。與愛馬仕、香奈兒等頂級奢侈品牌需要時刻維護「調性」不同,miu miu作為輕奢品牌,在營銷上展現出更強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一方面,miu miu深諳「偶像帶貨」的流量效應。
品牌將目光投向了全球的年輕偶像們,利用粉絲經濟推動品牌熱度和銷量的雙重增長。針對不同市場,miu miu選擇了符合當地文化背景的偶像進行合作,如針對歐美市場,合作海莉·比伯(hailey bieber)和艾瑪·柯林(emma corrin),針對亞洲市場,則選擇了韓國偶像團體成員張元英、minnie,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劉浩存、趙今麥、劉柏辛和王源等演員和歌手。
為了最大化偶像帶貨效果,miu miu積極布局社交媒體渠道,如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精準觸達年輕粉絲群體。同時,品牌還策划了一系列符合年輕人「打卡」玩法的線下活動,比如春節時合作品牌大使劉柏辛發布新年單曲及限時黑膠唱片簽售、廣州荔灣湖公園的花船航行,以及北京什剎海的冰嬉活動等等。
圖源:miu miu微博官方賬號
另一方面,miu miu很注重講好女性故事。
比如去年miu miu 邀請不同年齡段的女性來走秀,既有滿頭銀髮的中國退休醫生覃惠蘭、實力派演員 kristin scott thomas,也有久經秀場的專業模特,展示了女性在不同身份和年齡段的美好時刻。自2011年起,miu miu推出「女人的故事」系列短片,邀請具有影響力和原創精神的女性導演參與制作,目前已完成29部作品。此外,品牌還舉辦了miu miu musings沙龍等女性主導的辯論活動,就當代社會性議題展開討論。
圖源:miu miu微博官方賬號
除了產品和營銷,更底層的驅動力還源於prada集團的發展策略。
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andrea guerra在財報發布後,總結miu miu的強勁表現歸功於很多個要素,其中首先得益於零售業務的增強。這裡的「增強」,並非簡單地增加店鋪數量或電商渠道,而是提升門店效率。財報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miu miu的直營專賣店和特許經營店數量,相比2021年並未發生太大變化。
此外,andrea guerra還提到,集團會繼續豐富產品類別,如與歐萊雅合作推出美妝線產品,並努力做好本土化工作,投資於創意、產品以及與消費者的關係等方面。這些策略自2021年就已經確定,這些都是miu miu成功的基石。
爆紅之後,難題待解
理性來看,miu miu驚人的增長率,其實也是因為其對應的是小基數。
正如jacquemus在2019年憑藉「迷你包」爆紅出圈,或是ami paris借極簡主義浪潮實現營收翻倍,這類品牌的共性在於:當規模尚小時,一款爆品、一次聯名、一場病毒營銷,就能撬動指數級增長。但一旦跨過10億歐元門檻,遊戲規則將徹底改變,情況將變得更為複雜。
首先一個最核心但也是個無解的問題是:「miu風」還能流行多久?
時尚領域有一個「拉弗法則」,現在的流行元素,可能在一年後就會變得有點老舊;十年後現在看起來很酷的東西,可能會變得有點可笑。而奢侈品牌幾乎都不能逃過周期的循環往複,有很多品牌都是因為設計師的「更新換代」,很快結束了發展黃金期。miu miu也是如此:一旦創意枯竭或沒能跟上潮流轉向,其優勢就可能就不復存在。
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 andrea guerra 也表示,他並不是一個「夢想家」,並不認為這種飆升會永遠持續下去。品牌能做的,就是在各個方向都加快了對 miu miu 的投資。包括在門店採用新的設計,邀請新人加入,從內部提拔人才等等。「我們正在日夜工作,以此讓這一增長軌跡成為最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軌跡。」
圖源:miu miu官網
其次,miu miu還要面對年輕一代消費者忠誠度低的問題。
miu miu的崛起,也反映了奢侈品行業的結構性變化:年輕一代消費者更青睞的是社交貨幣屬性的品牌。換句話說就是大家沒有忠誠度,年輕偶像們流行穿什麼就跟著穿什麼,品牌可替代性很強。並且偶像粉絲的購買行為具有極強的「遷徙性」,今年追miu miu,明年就可能轉向代言競品的頂流。貝恩諮詢《2024全球奢侈品報告》也指出,18-25歲消費者貢獻了行業46%的增量,但其品牌忠誠度僅為27%。
另外,miu miu的定價策略與核心人群存在一定矛盾。
作為prada副線品牌,miu miu的初衷是填補主品牌未能覆蓋的「年輕輕奢」市場。但現在品牌是試圖以輕奢身份,收割高奢市場紅利,產品直線逼近高奢品牌。2024秋冬系列中,一件基礎款針織衫定價比prada還高,熱銷的發卡價格甚至超過香奈兒經典款飾品。
這就可能會導致核心客群分化:輕奢消費者會認為「花2萬買副線品牌,不如攢錢買prada」,高奢客群則將miu miu視為偶爾嘗鮮的潮流玩具,而非值得長期投資的品牌。最終結果可能會是品牌陷入「兩頭不靠」的尷尬境地。
奢侈品行業的鐵律從未改變:短期增長靠爆款,長期存續靠品牌。在輕奢與高奢之間,能否既有產品建立認知門檻,同時保留流量入口;在潮流與經典之間,能否實現順滑過渡或是兩者兼顧;在流量與留量之間,還得要跳出明星帶貨的消耗戰。miu miu要面對的挑戰其實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