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楊浦第二批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班開班,民政部門從700餘名報名者中,挑選出170名正在從事養老服務的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優先滿足養老機構陪診需求。
半天「實操」課,學員們走進楊浦區中心醫院熟悉環境,模擬場景案例教學。
學員來自楊浦各養老機構的護理員及相關人員,男女比例為1:2 ,他們中有00後的年輕人。
學員們在課堂上學習急救基礎知識。
此次培訓做了內容調整,增加了醫療機構智能導診及雲陪診介紹,特別是典型陪診案例如糾紛處置案例,模擬場景案例教學等,把陪診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操作更新到課程中。
與此同時,剛剛獲得陪診師證書的陳斌,接了她持證以來的第11單,80%是回頭客。
「陪診」並不是個新詞,但專業陪診師卻是個比人工智慧還要新的概念。
在社區做了8年為老服務工作,培訓前的陳斌還在疑惑就差一張證嗎?去年10月,經過為期5天理論和實踐學習,她的感受大不一樣。以前老人不舒服了,她就像一個熱心人,帶著他(她)跑前跑後看病;培訓後,什麼樣的病人她會迅速準備什麼樣的「錦囊」,比如有高血壓病史的居民她的包里備著血壓計,有糖尿病的老人包里裝些點心,心臟不舒服的則帶上保心丸。她說,往往居民不舒服了才想到他們,這樣「教科書式」的操作降低了患者在路途中可能遭遇的風險。
獨居老人預約了心臟彩超陪診,陳斌提前1小時到養老院接她,包里備了保心丸和血壓計。
出發前,阿姨反覆確認要帶隨身物品和身體狀態,陳斌耐心地配合。
避開人群,陳斌拉著阿姨靠邊等電梯。
找個位置讓阿姨坐著候診,一切都在陳斌的視線里。
進入診室,陳斌拿出陪診卡準備記錄。
在她接單的11位客戶中,獨居老人居多,下單煩瑣填表時間長是服務對象普遍反映的問題,亟待優化。
很多家屬會將自己與陪診師做比較,陪診過程家屬可以不耐煩,陪診師不可以有情緒,而且熟悉環境服務專業,帶老人看病比家屬更高效。
擔心一個人檢查出意外,阿姨猶豫了,直到過號她還沒挪步,陳斌蹲著不斷安撫。在逐漸信任中,老人把手中的兩個包放心地交給了陳斌。
擦眼淚、喝水、上廁所,陳斌滿足了老人的所有需求,她開始慢慢平靜下來。
回到診室,陳斌把問診情況記錄在陪診卡上。
儘管費用問題是老年人接納陪診服務的一大障礙,但一旦使用,他們更關注服務的持續優化。陳斌覺得,陪診師需要定期接受業務培訓,了解各家醫院的特色服務和亮點,提升專業價值。她更希望這個行業被認可,有職業規劃和晉陞機制。
排隊配藥,陳斌一邊囑咐一邊把服藥劑量和時間寫在藥盒上。
有數據表明,目前上海陪診師缺口達12萬人,而全國範圍內對陪診師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今年2月,上海剛剛發布《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通過半年試點,將找出老年陪診服務存在的難點問題,進一步規範陪診服務內容、服務監管以及收費標準等,讓陪診師這個新職業,更專業、更規範。
不接單時,持證陪診師要到醫院熟悉環境,一個樓層有多少飲水機,廁所方位、電梯位置等細節都要準確知曉及時更新。
陳斌說,老人們信任你就會依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