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韓懿亭
老來多健忘,但我從來沒忘記,我有一個「寶貝」。
在記憶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片段讓人銘記於心,即便歲月無情地侵蝕著我們的腦海。熱播劇《都挺好》中,那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蘇大強,在大年三十的夜晚,迷失在熟悉的街道上,手裡緊緊攥著一本破舊的初三習題集。那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他對女兒蘇明玉遲到的愛。當他試圖拼湊起那些散落的紙片時,觀眾的心也隨之顫抖。這份愛,超越了疾病,超越了時間,成為了一種永恆的存在。
事實上,對於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來說,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每個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都在被不可抗力的遺忘所折磨,但即便遺忘全世界,他們也不會忘記愛ta……
「這不是玩具,這是她的孩子」
近日,記者在探訪鄭州首家專業認知症照護機構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妙」的事情。有位老奶奶的床頭放了一個看似「並不符合」她年齡的洋娃娃,洋娃娃穿著漂亮的藍色衣服,懷裡還抱著一個兔子玩偶,一看就是被精心照料著的幸福「娃娃」。奇了!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為何還有這份「童心」?
工作人員為記者解答了這個疑惑,「她不是把它當成了玩具,而是她的孩子!」據工作人員透露,每當黃昏時分,老奶奶總會輕輕抱起這個娃娃,溫柔地哄它入睡。在旁人看來,這似乎只是老人的一種消遣方式,但對她而言,這個娃娃就是她的孩子,是她心中那份無法割捨的愛。
「她可能已經忘記了家人、朋友,甚至忘記了自己是誰,但她永遠不會忘記,她是一位母親,她有一個需要照顧的孩子。」 河南瑞陽醫康養集團客服部主任白雲這樣告訴記者。他們見證了太多這樣的場景,太多這樣的愛。在這些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身上,愛似乎成了唯一不會被遺忘的東西。
這位老奶奶的故事,只是眾多感人故事中的一個縮影。在養老機構內,類似的「黃昏綜合征」並不罕見。對於一些女性患者來說,她們在患病後,可能會把洋娃娃、毛絨玩具等物品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這種行為看似幼稚,卻蘊含著她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能快速安撫老年認知症患者的「娃娃療法」
而「娃娃療法」,正是基於這種情感需求而誕生的一種創新照護方法。在養老機構中,工作人員會為這些老人準備一些洋娃娃或毛絨玩具,幫助她們緩解情緒問題,促進社交互動。當老人抱起這些娃娃時,她們的眼神會變得溫柔,語氣會變得親切,彷彿回到了那個充滿母愛的時光。
在瑞陽醫康養集團的一家養老機構內,記者目睹了「娃娃療法」的神奇效果。在一個寬敞的房間里,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起,手裡各自抱著一個娃娃。她們或輕聲細語地哄著娃娃入睡,或微笑著和娃娃玩耍。這一幕,讓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感動。
「這些娃娃,就像是她們的精神支柱。」一位工作人員感慨地說。她告訴記者,自從實施了「娃娃療法」後,老人們的情緒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她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煩躁,而是變得更加平和、安詳。同時,這種方法也促進了老人們之間的社交互動,讓她們在照顧娃娃的過程中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和樂趣。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娃娃療法」的奧秘,記者採訪了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她名叫王奶奶,已經在這裡住了兩年。當記者走進她的房間時,她正抱著一個洋娃娃坐在床邊。看到記者進來,她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輕輕地拍了拍娃娃的背。
「這是我的孩子。」王奶奶指著娃娃對記者說。據工作人員透露,自從王奶奶來到這裡後,她就把這個娃娃當作了自己的孩子來照顧。每天給她喂飯、洗澡、講故事,就像當年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
「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王奶奶正唱著兒歌哄著她的「孩子」,她的眼神里充滿了溫柔和滿足,彷彿回到了那個充滿母愛的年代。雖然她已經忘記了過去的很多事情,但她依然記得那份對孩子的愛和責任。這份愛,讓她在疾病的折磨中找到了一絲慰藉和力量……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