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邱伊娜
3月,正是春招季。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有點忙。
有人緊張找工作,去年秋招時,他們尚有考研、考公等多個選擇,隨著考研初試成績公布、畢業時間臨近,海投簡歷卻迴音甚少;有人糾結讀研還是工作,手握多個offer難以抉擇;也有人在自己和父母不同的就業意見中不斷搖擺,不知道如何平衡。
3月5日,浙江省新興產業專場招聘會暨「千企萬崗 職引未來」中國計量大學春季大型招聘會現場。學校供圖
有學生3月已投出50多份簡歷
在杭州一所高校讀大四的小殷說,去年,自己有點「三心二意」。
大三下半學期,他準備考研,「一開始跟風,複習了半年多有點泄氣,最後沒能堅持下來參加初試。」升入大四後,他的主要目標是考公務員,備考兩個多月,參加了國考、浙江省考,都沒進入面試。
因為備考,小殷沒在去年秋招時發力找工作,只在學校舉辦的招聘會上象徵性地投了七八份簡歷,投出後也沒有結果,「好幾條路都沒走通,現在只能抓緊時間找工作。」
校園招聘的黃金時期是秋季,許多熱門企業早在去年就已經招滿應屆學生,春招則以補充招聘為主。3月還沒過去一半,小殷已海投了50多份簡歷,「每天起床一睜眼,先拿起手機看看簡歷投遞到哪一步,是否收到面試簡訊通知。目前我接到了4個面試通知,也已經去一家國企面試過,但對方給的薪資不太符合我的預期,我還想再試試別的公司。」
3月初,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一學院開設春季招聘會。學校供圖
另一位大四學生小浩整整花了一年時間複習考研,前不久成績出來,他比照了往年目標院校的分數線,覺得自己應該進不了複試。
記者採訪時,小浩已投出20多份簡歷,正在準備去一家能源科技公司面試,「我得複習一些專業知識,回顧一下大學期間做過的項目,整理一下自己大學期間的學業和科研成績。除了找工作,我還要準備畢業論文,看著周圍同學紛紛定下去向,我有點緊張,感覺時間都不夠用。」
985讀研vs華為offer,學霸也有抉擇時刻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小駱研究生報考的是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他初試成績很不錯,不出意外能入圍複試,
但讓他煩惱的是,自己手上還有一個來自華為的offer,難得的讀研機會和優秀的工作崗位之間,到底怎麼選。
「東南大學是985高校,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細分領域比較強,特別在微波、毫米波方面的研究十分前沿。」小駱拿過國家級、省級競賽獎項,也發表過sci論文,「如果能去東南大學深造,將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但華為工作機會也很符合意向,他的崗位是在華為ict計算產品線,工作地點正好在上海一個新興產業園區,離小駱的義烏老家近,薪資水平也不低,「如果我一開始就接到這個offer,可能不會選擇考研。」
小駱直言,讀研還是就業,並非是個簡單選擇題,還要考慮許多方面,比如研究生畢業後還是否能拿到同等條件的工作offer,還有他女朋友在寧波上學,要考慮到未來兩人的共同規劃。
浙江工業大學校園招聘會上,學生與企業溝通交流。學校供圖
糾結再三,小駱還是決定兩手準備,在考研成績出來前,他已和華為簽訂了三方協議,作為兜底選擇。目前,他正在西湖區的一家晶元企業實習,同步準備東南大學的複試,「我報考的專業複試還要筆試,不管結果如何,我先試試看。」
留杭州還是回老家,爸媽還有擇業建議
寧波姑娘小王最近的糾結,是畢業後留在杭州還是回老家。
小王讀的專業是廣告學,目前在杭州做新媒體運營實習,她的專業成績很不錯,也有好幾段優質的實習經歷,所以很有信心能在杭州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爸爸媽媽想讓我回寧波,在當地的公司做文職,住在家裡不用掏房租,下班能吃到熱飯熱菜。杭州的工資高,生活成本也高,住在家裡這個條件太令人心動了,我還在考慮。」 小王說,「不過,住在家裡的話,他們可能會在下班後讓我複習準備考一個編製。」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父母都想讓孩子回老家發展,在當地考公務員或事業編製。小殷就表示,去年浙江省考沒過,爸媽建議自己試試老家安徽的崗位,「安徽省考筆試時間在3月份,我又要備考,又要參加春招,還要忙畢業論文,真的有點忙不過來。」
一位來自貴州的大四男生說:「今年考研失敗,爸媽讓我回家再準備一年,被我拒絕了,我想留在杭州工作。」
「鼓勵孩子再考一次研的父母不少,」一位高校輔導員告訴記者,「特別是家裡條件很不錯的學生,父母更希望他們繼續考研深造或直接回到老家發展,在家長看來,有更高學歷或家庭托底,孩子的選擇會更多。不過,學生的想法常常和家裡相左,說服爸媽也需要花上點心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們在招聘會現場諮詢 學校供圖
人生重大選擇並非「孤注一擲」,專家這樣建議
畢業生們的煩惱各不相同,如何緩解面對畢業選擇時的焦慮情緒,記者採訪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章宗森,他分管學生就業工作多年,為春招季焦慮的畢業生提供三條實操路徑:
1.拆分目標,建立「職業試錯清單」
與其困在「完美選項」中內耗,不如先邁出第一步。考研、考公失利的同學可先錨定2-3個關聯領域崗位,製作「能力匹配清單」:梳理專業課成績、競賽成果、實習經歷等核心優勢,優先投遞能發揮長板的崗位。入職後可以設定3個月「能力觀察期」,記錄技能提升情況,若方向偏差可通過企業內訓、行業證書考取實現「微調航向」。
2.用「三維坐標」評估讀研與就業
針對深造與就業的抉擇,可以橫向對比目標院校研究方向是否契合新興產業趨勢;縱向評估崗位能否提供核心技術錘鍊機會;最後核算時間成本與經濟壓力。「若崗位技術壁壘高且成長性強,不妨先就業,後期通過在職研究生提升學歷。」
3.開展「家庭職業聽證會」
面對代際觀念衝突,畢業生用「可視化溝通」打破僵局:收集目標行業薪資調查報告、企業實地探訪視頻、校友成長案例,製作成ppt向家人演示;同時主動調研父母推薦的崗位信息,分析利弊。「當家人看到你已建立理性決策框架,更容易從反對者轉變為支持者。」
章宗森強調,人生重大選擇並非「孤注一擲」,關鍵是保持動態調整的韌性。無論是職場首站還是深造起點,只要持續積累「可遷移能力」,每一段經歷都會成為通向理想生涯的拼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