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新聞評論員 劉玉婧
一張吊牌被炒到300元!到底誰在買?
「始祖鳥吊牌被炒到最高300元一張」,該詞條火上各大社交平台熱搜榜,這次助推水漲船高進行「離譜消費」的買手,並非常規意義上的「鳥卡」收藏者,而是二手中間商在從中作祟,試圖通過真假混售以次充好,進行虛假銷售,實則是在法律邊緣鋌而走險。
為了維護自身品牌權益,始祖鳥公司在吊牌工藝上已經是加入了科技與狠活。一些造假者即便仿造出始祖鳥產品的外觀,卻很難攻克吊牌防偽這一關。這也使得吊牌成為辨別始祖鳥產品真偽的關鍵一環,也就使得收售真吊牌成了商機。
此時,有必要將吊牌上下游灰色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說清楚,儘可能避免更多消費者因蒙在鼓裡而落入陷阱。
原廠生產品牌服飾及原裝吊牌——消費者購買正品服飾附帶原裝吊牌——在出售閑置的二手平台進行吊牌交易——以海淘名義制假售假的商販購入正品吊牌——正品吊牌配仿品服飾組合售賣/舊衣翻新配吊牌充新售賣。
經過這樣一番操作下來,戴上正品吊牌的二手貨或是高仿貨,就以「漂白」的手段,擺上了全套吊牌全新商品的電子貨架。配上正品吊牌,售價就能翻倍,商販從中獲取的利潤自然不言而喻。
制假售假、翻新售舊的商販之所以能得逞,終究是鑽了漏洞。一是消費者鑒別真假的能力有限,二是交易平台規則有待完善。
作為品牌的新手消費者,驗貨的普遍操作,大多是通過掃描吊牌進入官網核查編碼,不會像二手平台的專業鑒定師對衣服的主標、尺碼標、水洗標、吊牌和外包裝等細節一一考量。為了尋求低價,部分消費者會選擇「海淘」渠道,通過代購之手購入商品。當消費者收到貨時,發現商品與吊牌脫離的情況,便以「代購商品清關會摘吊牌」的說辭來欺騙消費者。這些消費者可能並不具有親身進行海外購物和海關安檢的流程的真實經歷,而輕信了代購者。
線上購買的渠道除了官方電商平台,還有二手交易平台和社交媒體平台。當消費者檢驗出商品存在問題時,賣家便甩出某二手交易平台規定的「簽收超24小時不退」的拒賠理由,規避賠償責任,消費者只能硬生生吃下「啞巴虧」。雖然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對於個人商家賬號發布的奢侈品的周邊商品進行審核,一旦發現「發布的商品有用於造假售假的風險」系統便會作出下架處理,但標記處理並未精準覆蓋上架的全部商品,「熟門熟路」的投機者仍然會通過封面圖片設置和商品文案表達,躲避系統檢測。通過社交媒體平台發布廣告,引導私下交易的,消費者維權更是投告無門。
炒至300元的始祖鳥「軍鳥」吊牌,只是目前被公眾知曉的案例之一。在潮牌品及奢侈品的銷售領域,收售商品周邊、真假混售的灰色交易實則暗流涌動。距離「3·15」還有3天,但消費權益的保障工作需要時刻在線。監管部門必須加大整治力度,維護市場健康運行,保障消費者的正當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