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知事在全國兩會
韓國人湧入上海,泰國人擠爆重慶......今年春節,「china travel」成為熱詞。據統計,春節假期入境旅遊的外國人超9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 22.9%。如何給遊客帶來更多便利、推動入境旅遊可持續發展?各地文旅部門在「花式寵客」的熱潮中,應當「卷」什麼、不「卷」什麼?
全國兩會期間,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就上述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
戴斌。本人供圖
政府向遊客開放大院
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知事:今年全國兩會,您有哪些關心的話題和思考?
戴斌:首先,我始終密切關注入境旅遊。自去年5月17日全國旅遊發展大會召開以來,入境旅遊便利化的政策密集出台,國門開放成效顯著。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如何維繫這一增長的可持續性。在此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城市在入境旅遊發展格局裡所起的作用。
當前,城市在對外推廣中的作用並未充分彰顯,無論是「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的宣傳推廣,還是「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的持續開展,都是以國家層面的推廣為主。然而,對於外國遊客而言,他們思考的第一件事情是,「中國這麼大,我的第一站要去哪裡?」所以我希望在「十五五」規劃期間,有關部門能夠更加重視首站城市在入境旅遊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並在規劃中指導這些城市做好專項規劃。
同時,我希望首站城市在散客入境市場方面著重發力。隨著交通方式的升級,簽證和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越來越多遊客通過自由行來華旅遊。城市應打造更多元的消費場景,補齊服務短板,例如解決遊客行李寄存與值機難題,完善市區免稅店、離境退稅商店及物流配套服務,細化導遊導覽體系等,從細節上提升城市吸引力。
1月30日,兩名義大利遊客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前合影留念。圖源:新華社
其次,我聚焦資源開放的問題。如今每逢節假日,一些城市會開放政府大院供遊客停車,有些地方還允許遊客在政府食堂就餐。從旅遊的角度來看,這些舉措能在節假日和周末形成潮汐式的資源供給,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長遠而言,增加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社會訪問點,有助於增進遊客對城市運作邏輯的理解。
以往很多遊客到一個地方是看山水風景,後來會期待感受當地生活方式,如今他們還希望深入了解城市或國家的社會運轉情況。上述的開放舉措,不僅能增加城市的吸引力,還能展現一個更為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
此外,我關注海洋旅遊的問題。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目前旅遊發展多圍繞陸地展開。希望在「十五五」規劃期間,海洋和旅遊的主管部門能將海洋旅遊作為重點規劃,進行專題研究,利用飛機、火車、公路及游輪、遊艇、遊船等交通方式,構建陸海協同的立體出遊網路,朝海洋旅遊大國邁進。
最後,我還關切普惠旅遊。我們不能只看到作為目的地的鄉村,而忽視作為客源地的鄉村。希望在旅遊發展進程當中,社會各界更加關注縣域中心城鎮、城市低收入人群和農村居民的旅遊權益保障問題,未來的中國應實現城市人下鄉、農村人進城,形成一個多元、立體、交互的旅遊網路。
知事:去年您提交了關於限制旅遊場景過度使用「人臉識別」的提案,請問有關部門後續的反饋情況如何?
戴斌:我收到了公安、網信部門的回復,絕大多數地區已取消酒店人臉識別入住流程,僅需遞交身份證核實身份。我注意到,很多酒店已撤掉相關設備,雖有極個別地區仍存在此現象,但總體情況令人滿意,「刷臉」基本成為過去式。
我們研究院每個季度都會對包括北京在內的60個城市進行遊客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一措施方面遊客滿意度打分最高,這充分體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賣家秀」和「買家秀」差別太大
會令人失望
知事:各地都很重視文旅產業,紛紛「花式整活」,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內卷」的情況。您認為各地文旅部門應當「卷」什麼、不應當「卷」什麼?
戴斌:我覺得「卷」體現了幹勁與拼勁,但旅遊發展在關注「卷」的同時也要注重「鬆弛感」。
與2023年相比,2024年類似於燒烤、麻辣燙,甚至一首歌、一個活動帶火一座城市的現象變少了。我認為這是個好事情,如果基礎工作沒做好,僅靠網紅事件帶火城市,可能會起反作用,就像「賣家秀」和「買家秀」差別太大會令人失望一樣。世界級旅遊城市既要有美景,也要依靠完善的交通、公共服務、商業接待設施。
文旅需要網紅,但「網紅」不是文旅的全部,一個旅遊目的地的長期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推進的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寄託於一兩個文旅局長或者網紅的「出圈」。
群山中的貴州西江苗寨。圖源:視覺中國
旅遊是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大多時候是靜水深流,好的旅遊目的地應是近悅遠來、主客共享,除大項目、大活動外,還應關注小而精、美而暖的項目。
以北京為例,以前遊客集中於長城等景點,現在街區也成為了主要的遊覽空間,「三區一圈、四館一站」(指依託城市的旅遊景區、度假區、歷史文化街區形成的商圈,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和文化站)成為主要的旅遊消費和文化體驗場景,連朝陽區的新源里菜市場也成為熱門打卡地,說明生活場景變得越來越吸引人。
所以,文旅工作與其去「卷網紅」,不如保持一些鬆弛感,將本地城市生活經營好,自然能吸引遊客。
在小城市
遊客能看到最本真的狀態
知事:您如何看待「奔縣游」火爆這一現象?對於小城市來說,突然受到關注後,應該怎麼做才能接住「潑天的流量」?
戴斌:現在網上很流行一句話「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城市更有性價比」。我關注到,今年春季以及去年「十一」期間,延邊、日喀則、海拉爾、烏蘭浩特等中小城市的機票、酒店預訂量有明顯甚至成倍的增長,這意味著人們開始重新發現旅遊目的地。這些小城市及其周邊,未經大規模商業化,遊客能看到一個最本真的狀態。可以說,「低線城市」的時代來臨了。
但並非每個城市都能成為優秀旅遊目的地,縣域中心城市和新興旅遊地首先要對市場進行清晰研判,關注交通和區位優勢,通過調研明確目標客源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商業環境,不能僅寄希望於電影、爆款的ip或網紅。
在項目引進時,應充分考量當地市場承載能力,深度探究本土市場需求,將外來遊客帶來的增量消費與本地居民的基礎消費有效融合,才能激活旅遊市場活力,促使其持續繁榮發展。
此外,縣域中心城市在旅遊發展進程中應注重細節把控,強化環境整治。因為細節決定了遊客對一個城市的印象,唯有秉持細水長流的理念,才能實現旅遊產業的長遠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