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畫布,亦能感受其間澎湃的情緒、四溢的激情。今天是龍美術館(西岸館)春節後開館的第一天,館內上新的奧地利國寶級藝術家瑪莎·瓊沃斯在中國的首次美術館個展——「瑪莎·瓊沃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一幅幅畫作,仿若一本私人日記,每一道創作印記都凝結著節奏強度與情感濃度。而這樣的觀展體驗,只有面對原作才能獲得。
1940年,瑪莎·瓊沃斯生於維也納,她以獨特的繪畫方式成為戰後奧地利藝壇的關鍵角色,在國際享負盛名。她的作品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取材廣泛,從個人際遇、回憶、旅行到文學、時事和藝術史,俱收並蓄。本次展覽精選藝術家21幅油畫作品呈現給公眾,它們曾在歐洲各大機構廣泛展出,其中包括2024年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的廣受讚譽的回顧展。
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瓊沃斯視覺參考素材之廣。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場景——特洛伊木馬的形象,在畫中以充滿動感的筆觸呈現;阿塔蘭忒和希波墨涅斯的故事在三幅大型作品中被重新演繹。藝術家也通過繪畫與近期的全球事件形成對話,如在名為「魯比馬爾號」的系列畫作中,藝術家以2024年在紅海沉沒、命運多舛的英國貨輪為主題。
在其它作品中,瓊沃斯向藝術史和對她的藝術創作實踐有影響的古典名作致敬。例如,此次展出的兩組作品靈感來自弗朗西斯科·戈雅著名的《羊頭和肋骨靜物》(約1808-1812)和《狗》(約1819-1823)。瓊沃斯還參考了法國現代主義畫家愛德華·馬奈的作品,兩幅展出的大型作品皆取材他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的標誌性畫作《蘆筍》(1880年)。
瓊沃斯的繪畫以身體為基礎,緊密地觀察她的內心和周遭世界。她將自己的繪畫過程描述為一次「探險」,在作畫時,圖像展開、生長並揭露自我。她的每幅作品都從單一的「斑塊」色彩開始,有時,筆觸會在充滿激情的條紋、塗抹和飛濺的顏色「瀑布」中迅速累積成「色彩之星座」。就連瓊沃斯採用的調色也往往與身體有關,例如肉粉色、血紅色和瘀紅色,她的畫作帶有她移動的痕迹:指痕、劃痕甚至鞋印,都是藝術家自身存在的親密標識。瓊沃斯畫作表面的物理強度和迸發的色彩,與她的細膩敏感和剋制相平衡。負空間在她的構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瓊沃斯選擇紙作為創作表面,自職業生涯開始以來,她喜好將作品表面大範圍地留白,不加任何修飾。她解釋:「紙是一種感性的材料,光滑或粗糙,觸感與皮膚相近。」
瓊沃斯將自己的藝術視為一本日記,認為它們具有地震儀般的特質。她坦言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是情緒,以及在繪畫過程中發生的一切。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