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入秋後,北京的天氣涼快了不少,這幾天,我和娃晚上睡覺都不用開空調了(順便建議一下,暑假計劃帶娃來北京,建議考慮8月底,人少還涼快)。
短暫的金秋之後,北京又要進入漫長且寒冷的冬天了。據說,今年冬天會很冷。我這個南方天生怕冷星人,這幾年已經對北京越來越冷的冬天心生膽怯了。
上周,迫不及待入手了高梵能抗零下30幾度的黑金系列羽絨服。但是光有羽絨服還不夠,「短袖+羽絨服」的搭配,那是年輕人的專利,咱這把年紀了保命要緊。我穿衛衣都不行,總感覺皮膚涼颼颼的。
北京室內有暖氣,裡面又不能穿得太厚重。在家還好,可以隨意穿脫。在學校給學生上課,穿太多看著臃腫不說,講著講著一激動,又該熱了。流汗本身就不舒服,再出門,北京冬天的北風一吹,十有八九得生病(好多東北朋友都說,覺得北京更冷,感覺風能吹到骨子裡)。
但這幾年,我把內搭都換成羊絨衫之後,問題迎刃而解。輕薄保暖、柔軟舒適、吸濕透氣,相比一般毛衣、羊毛衫,它的優點實在太明顯了,不用我多說。
那句話很實在,當你穿過羊絨,其他材質真的穿不了了。
要說它的缺點,首當其衝的一個應該是貴。
但我很捨得,羊絨衫、羊絨大衣等等。不僅捨得給自己、給家人,也捨得給娃穿。
朋友說看不懂我,幾十塊的咖啡一杯接一杯,上千塊的羊絨、戶外衣服穿著,卻一個值錢的包包都沒有,又不是買不起。
我就是這樣的人啊,老朋友都知道的,理性的實用主義者,相比買奢侈品、大牌穿戴給別人看,我更喜歡把錢花在讓自己舒服、充盈自我的地方。30歲後,越來越堅信和堅持自己的選擇。
剛開始不太了解羊絨時,我也和大家一樣,一般買大品牌,類似鄂**斯的。即使奧萊、*品彙淘,價格也很咬手。之前去澳洲訪學,人肉背回來N件羊絨、美麗若羊毛的衣服。當時覺得實惠,現在回頭看並不便宜。
一邊心疼剁手,一邊我就想,羊絨原材料雖然稀缺,但它真的只能這麼貴嗎?這條行業供應鏈上,到底哪裡的附加價值最高?如果不是原材料和加工環節,我們就有空間和機會,把羊絨產品的價格壓下來。
第4年眾籌的羊絨衫,大家還記得嗎?
為了給自己和大家省錢,過去四年,我們跑河北、跑浙江,成功組織了4年的羊絨衫眾籌。剔除所有中間商,直接從羊絨工廠拿貨,用白菜價格拿下高品質羊絨衫。
今年,我們反覆考慮,決定暫時不做羊絨衫眾籌了,改成用直播的形式推薦製造商品牌。箇中理由,聽我慢慢解釋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