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珠寶愛好者,在入坑路上摸索前行,積攢了一點小小的經驗。有問我如何評價彩色寶石的質量,系統來講,主要分為顏色、凈度、切工、克拉重量、產地這五大因素。
今天就來展開講講凈度,希望能對小夥伴們帶來一點幫助~
寶石學和地質學緊密關聯,不同寶石的地質背景讓他們天然擁有更多/更少的內部包裹體,從而影響凈度。
GIA根據寶石生長過程中包裹體的普遍發育特徵,將凈度類型分為3類:
1⃣️Typel:幾乎不含內含物,典型寶石品種包括海藍寶石、托帕石、藍色坦桑石、綠色碧璽、金綠寶石等。
2⃣️TypeⅡ:通常含有內含物,包括紅寶石、藍寶石、尖晶石、橄欖石、石榴石等。
3⃣️Type Ⅲ: 幾乎都有內含物,包括祖母綠、紅色碧璽(盧比來)、西瓜碧璽、粉紅色碧璽等。
伴隨著不同的「成長曆程」,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見過很多澄澈無瑕的海藍寶,但無油祖母綠卻如此稀缺了。
我們也可以此為參照,對於不同寶石的凈度選擇不同的接受度,比如我自己的熱粉色碧璽,內部有明顯的氣液包體,但作為TypeⅢ型寶石,我充分理解也樂於包容這天然痕迹,像是蘊藏在明艷光華中的勳章。
對於凈度等級,以紅藍寶為例,可以分為5檔:
1⃣️鏡下乾淨:
在10x放大鏡下,極難見到內含物,對整體外觀無影響。
2⃣️肉眼乾凈:
放大鏡下可見細小內部包體,肉眼觀察下難見到,對整體外觀幾乎無影響。
3⃣️肉眼小瑕:
肉眼可見寶石內部包體,對外觀有輕度影響。
4⃣️肉眼中瑕:
肉眼易見到內部包體,對外觀有中等影響。
5⃣️肉眼重瑕:
肉眼易見大量內部包體,對外觀和實用安全有嚴重影響。
最後,小小總結一下自己對於凈度的觀點:
1⃣️對待不同寶石,對凈度有不同預期
避免「完美主義」,包裹體很多時候是寶石的「身份證」,讓我們知道它來自於哪裡,穿越億萬年的光陰....肉眼乾凈已經非常優秀。
2⃣️避免會影響寶石使用安全的開放裂隙、避免「奶體」
在其他品質等級相當的情況下,寶石凈度等級越高其價值越高(除非是祖母綠「油滴現象」和克什米爾藍寶石「絲絨感」等特殊情況),小夥伴們在預算支持的情況下還是選擇更好的凈度,比如我個人對於祖母綠的凈度要求是微油及以上(但不追求無油)。
不小心說了太多,感興趣的話,我們接下來可以對其他幾大因素展開聊聊自己的看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