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科研與科普戰線上,有一位青年學者始終以熱忱守護生態、以知識傳播力量,他就是2025年度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胡斌。

作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方向博士,胡斌以「宿主—病原—環境」互作研究為核心,在野生動物疫病防控與科學傳播領域深耕不輟,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深耕科研:解碼人獸共患病的「生態密碼」
胡斌的科研之路,始終聚焦野生鳥類與嚙齒動物源人獸共患病病原生態學。他構建起「宿主—病原—環境」多維度研究體系,在小嘴烏鴉食腐免疫適應機制、內蒙古嚙齒動物腸道原生寄生蟲暴發風險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發現。作為野生動物疫病研究者,他的足跡遍布青藏高原、黃河流域,不斷升級候鳥病原追蹤技術,為疫病防控築牢科學防線。
在內蒙古開展嚙齒動物源疫病防控工作的日子,是胡斌科研生涯中難忘的片段。每天5時的晨光,是他和團隊工作的信號。為了趕在氣溫驟升導致老鼠屍體腐敗前完成樣本收集,他們必須準時出發,收回前一晚布設在草原上的鼠夾、鼠籠,將捕獲的老鼠送往當地疾控中心的鼠疫檢測實驗室。草原蟲害嚴重,短短半小時,蟲群就能將一具鼠屍啃食殆盡,剖檢工作必須爭分奪秒。
由於內蒙古多地屬於鼠疫自然疫源地,每一次解剖都需身著全套防護服在實驗室完成。面對大量待檢樣本,防護服往往一穿就是一整天。他們常常伴著晨光出發,直到深夜才能結束工作,為了節省時間,有時甚至顧不上吃午飯、喝水,只能在夜幕降臨時集中補充能量。
科考遠非想像中浪漫。在錫林浩特東烏旗的草原腹地,他們曾遭遇連續多日的沙塵暴。一次外出採樣時,車輛因電瓶故障拋錨,最近的補給點遠在150公里外,手機信號全無,茫茫草原中也辨不清方向。他和同行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同學陷入兩難:貿然外出求援,既擔心迷路,又怕回來時找不到拋錨的車輛。最終他們選擇沿途做好標記,艱難尋路。許久後,他們幸運地遇到一位當地牧民駕駛皮卡車經過。牧民熱心地幫他們啟動車輛,並感慨他們在沙塵暴天氣中能找到方向實屬萬幸。
科普先鋒:讓科學走出象牙塔的「破圈者」
除了深耕科研領域,胡斌還是一位讓科學走出象牙塔的「破圈者」。作為央視《科學動物園》特邀嘉賓,2023年他3次登上熒屏:兔年解讀野生穴兔馴化,以花鼠「五道眉」斑紋解析森林生態,借紅白鼯鼠生存智慧呼籲棲息地保護,節目覆蓋觀眾超千萬人次。他擅長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能懂的科學故事,讓「高冷」的生態學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線下,他發起「山河保衛者聯盟」科普工作室,深入太行山—黃河流域的中小學,通過標本展示、野外觀察等形式,為數千名青少年打開野生動物認知窗口。在新鄉,他以長垣驢、黃河鯉為例,引導公眾理解本土物種保護的生態意義,踐行「科學是全民生態實踐」的理念,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並主動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
作為中科院動物所「科學家精神傳播大使」,胡斌常以青藏高原採樣經歷為例,向學生和公眾強調科研的真諦是「守護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在帶教研究生時,他注重「田野出真知」,帶領學生參與黃河濕地候鳥監測、豫北山區嚙齒動物調查,培養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意識,讓科學家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傳承下去。
從實驗室到央視熒幕,從青藏高原到中原校園,胡斌以多元身份詮釋著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擔當。作為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新鄉市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和監測中心主任,他正推動建立「科研—科普—保護」三位一體模式。「每一種野生動物都是生態系統的『鑰匙』」,胡斌始終相信,科研與科普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在敬畏自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監製:張 哲
監製:王高峰
主編:董文勝
責編:劉崇玲
美編:韓雪 孔純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