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圖源:央視新聞
繼煙卡、蘿蔔刀、養臭水後,最近,又有不少讓人直呼看不懂的玩具,成為了小學生們的新寵。
一個針筒、一個捏捏樂,用針筒把空氣注入捏捏樂中形成空氣泡,再去捏爆泡泡;3支普通的中性筆被拆解成筆桿、彈簧、筆芯、筆帽等零部件,重新組裝成一把迷你「筆槍」……這些遊戲和玩具,彷彿一夜之間成了全國各地中小學生的「社交貨幣」。網路平台上,一款「捏捏樂擠泡泡解壓玩具」銷量超50萬,評論區多表示「刺激」「過癮」。一些「筆槍」的組裝視頻,點贊量最高的達40多萬,可見其在小孩圈中的流行程度。
「到底哪兒好玩」「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是解壓神器還是傷人利器」……不少人對於這些玩具的一夜風靡表示不解,特別是這些玩具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暗含的暴戾因子,令不少家長憂心忡忡。比如,「筆槍」的零部件雖然都來自普通的中性筆,但射程能達到2米,可輕易擊倒礦泉水瓶、穿透作業本;而針筒玩具的注射器,則可輕易刺穿生肉和西瓜。在校園的場景里,這些玩具潛在的危險性不容忽視。
為何校園裡奇奇怪怪的玩具層出不窮?由於怕學生「玩物喪志」,不少中小學的校園管理中,對玩具基本上是一種禁止或者限制的態度。正常的玩具被拒之門外,由此而留下的真空地帶,也就被學生們偷偷玩的東西見縫插針所填滿。而這些「地下化」的玩具,在大人眼裡,就顯得越發怪異而看不懂,諸如「養臭水」之類,就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對於存在安全隱患的玩具,當然要管,但怎麼管,是個問題。
遊戲是人的本能。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兒童遊戲具有與成人的活動、工作和服務同樣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筆槍」「蘿蔔刀」。70後、80後兒時的木劍、彈弓,90後童年裡的塑料金箍棒、玩具槍等。各種遊戲與玩具,拓展著孩子的想像力,滿足對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一味靠「禁」,並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沒了「筆槍」「蘿蔔刀」,也會有其他令人大跌眼鏡的遊戲重新讓孩子「上頭」。
與其憂心孩子手上拿的是什麼,不如關心孩子心裡想的是什麼。一方面,正視孩子們探索新鮮事物和娛樂社交的需求,進行合理引導、有效疏導,通過開設更多創客課程、組織體育活動等方式,引導孩子將創造力投向更多正向領域。另一方面,為玩具上好安全鎖,督促相關部門加強對兒童用品的日常監管,同時對孩子做好安全、規則教育,在「不掃興」的前提下,同孩子們「約法三章」,明晰可為、不可為的界限。
只有當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在安全的邊界內享受遊戲的樂趣,才能在好奇心、求知慾的牽引下,抵達更有意義的遠方,健康快樂地成長。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