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
「小青檸」們身著的「活力紫」
正是「中國紅」+「海外藍」的調和色!
💜💜💜
在這場速度與力量的盛會背後
838名「小青檸」志願者
以專業素養與青春熱忱
為這一國際賽事保駕護航!

獨當一面的「後勤指揮官」
清晨7點至深夜10點,賽場與後勤交通保障組展位之間的連線上,總能看到楊成浩接聽電話穿梭的身影。來自南京審計大學的楊成浩是一名後勤交通保障志願者,這位「班車調度中樞」正用精準到分鐘的協調,為來自全球的運動員、技術官員及工作人員搭建著無形的「賽道」。
「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有班車需求的人確認最近的班車時間。」楊成浩指著班車調度表介紹,「每趟車次需提前確認需求,如果有選手或者工作人員需要緊急乘坐班車,我會為他們進行及時的聯繫,確認需乘坐的時間、人數以及往返地址。」
這段賽事保障經歷,對於楊成浩來說彌足珍貴。2021年,剛剛參加完高考的楊成浩遺憾地錯過了成都大運會志願報名。來到南京後,他第一時間加入學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從浦口馬拉松到南京馬拉松,志願經驗的積累讓他逐步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後勤指揮官」。
「這次世錦賽的班車保障,讓我真正體會到『幕後英雄』的價值——當運動員在賽場上爭金奪銀時,我們確保他們的每一分鐘都不被浪費。」
從蓉城少年到金陵「小青檸」,楊成浩用行動詮釋著對於志願服務的熱愛。正如他貼在志願者留言牆上的便簽所寫:「每一趟準點發車的背後,都是對『奉獻』二字的無聲承諾。」在這條沒有聚光燈的交通線上,他和無數「小青檸」一起,用責任與熱忱鋪就賽事成功的基石。

南京特色的「安利官」
「這枚徽章是南京的『千年古剎』雞鳴寺,這是波光粼粼的玄武湖,而這是滋養了南京千年的母親河——秦淮河……」在「南京魔方」的紀念品展台,來自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大三學生朱文欣手持徽章,向外國友人娓娓道來。作為品牌推廣崗位的志願者,她不僅是紀念商品的「推薦官」,更是南京文化的傳播者。
對於朱文欣來說,這次志願服務活動也讓她收穫良多。在為外籍遊客介紹徽章的過程中,她也與其他的志願者進行了徽章的交換:與南京體育學院的「小青檸」交換的校徽紀念章、與2014年「小青檸」前輩跨越時空傳遞的賽事徽章、組委會為表彰志願者貢獻特別設計的冠軍領獎台徽章……
每一枚徽章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講解都是文化的傳遞,她希望,能夠通過徽章將這份志願精神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

賽場內外的「引導員」
"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嗎?"來自東南大學的大三學生黃子昱身著志願者制服,正用流利的英語為外國媒體指引路線。他不僅是媒體歡迎台的「引導員」,更是連接國內外賽事參與者的「微笑紐帶」。黃子昱每天都要在場內為國內外的媒體提供服務,從路線指引到箱包寄存,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當帶著外國媒體工作者走完全程,他臉上洋溢的笑容和那句『thank you』讓我瞬間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黃子昱的志願之旅始於4天前。17日場館尚未對媒體開放時,他已作為首批志願者參與培訓,熟悉內場流線、演練突髮狀況應對。
「當時很多志願者彼此不認識,但幾天下來,我們成了互相照應的『戰友』。」他回憶道。作為小組長,他不僅要協調組內工作,還要承擔上下級聯絡的任務。
「組織能力的提升是這次志願最大的收穫之一。」黃子昱坦言,平衡學業與志願並非易事,但這段經歷帶來的成長卻是與課堂不一樣的體驗:「在服務賽事的過程中,我有了更多機會與來自全球的媒體工作者、運動員進行深入交流,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魅力。」

「用服務讓南京與世界對話」
晨光初露時,唐柯蕾已坐在酒店大堂回復郵件。這位南京曉庄學院外語志願者,和15名夥伴一起為74名外國媒體記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對接確認行程、協助註冊證件、協調酒店與交通、解決網路電話技術問題……22歲的她干起活來利落爽快。


3月20日上午,唐柯蕾陪伴外媒記者來到大報恩寺,參加「媒體看南京」活動,「很多外國記者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的感興趣,所以參觀時,我們會主動引導他們體驗香道文化。」唐柯蕾表示,「除此以外,我們還負責保障各個外媒記者的衣食住行,光是交流郵件就有202封,幾乎是24小時待命。」
「南京志願者,專業又暖心!」法新社記者luck phillips為南京曉庄學院外語志願服務隊豎起大拇指點贊,唐柯蕾開心並自豪地說道:「我們用服務讓南京與世界對話。」

場館中的「溫暖導航」
「您好,小心台階」「這邊直走第三通道」,簡單的指引語在場館內此起彼伏,這是河海大學外國學院王昕蕊所在的場館管理志願者團隊日常工作。場館內外人員、觀眾進出引導及設備維護,每個人都化身「溫暖導航」和「安全掃描儀」,用微笑、耐心、細心助力賽事有序進行。

「與運動員溝通交流時要有熱情,引導觀眾出入要有耐心,檢查線路不能放過任何一個角落……」見到王昕蕊時,她剛結束自己的工作,正在跟組員們復盤工作中的不足。
從早晨7:20到深夜10:00,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日均巡場5次,單次覆蓋全場需半小時。「看似簡單的工作,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細緻度,特別是場內線路檢查,這個關係到整個賽事的運營。」王昕蕊表示。
王昕蕊感慨道,「這兩天,南京早晚溫差大,為了照顧大家的健康,我們在晚上會及時收放門帘。當運動員、工作人員經過時,總會微笑致謝。雖是微小服務,但善意流動讓人觸動。」
當「中國紅」遇上「海外藍」
誕生出的「活力紫」
化作了場館內外的
一聲聲吶喊
一份份關懷
一次次暖心服務
……
賽事期間
838名「小青檸」志願者
用真誠與熱情溫暖了賽場內外
為他們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