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個人計算機革命的開端。我們都不過是在虛張聲勢地奮力前行。」新出版的自傳《源代碼》記錄下了50年前,年輕時的比爾·蓋茨在新技術革命潮流前從「虛張聲勢」到成就傳奇的歷程。
今年兩會期間,ai成為兩會的高頻熱詞,記者在多位青年代表委員的身上看到了一些相似的場景:他們或多或少也有面對快速變革的焦慮與不安,但更興奮於前方無限的機遇和未來。
曾獲世界技能大賽冠軍的「90後」代表楊登輝現在喜歡用deepseek寫稿子、改卷子、做知識庫。他說:「我是搞技術的,不善於表達,以前要用半年時間來寫的文章,現在給一個框架和知識點,放進deepseek中10分鐘就能寫出來,完成度能達到80%,還能幫忙潤色。deepseek還被用於批改試卷,拍照、上傳,幾秒鐘就能完成一張試卷的批改,還能為每道錯題提供針對性解釋。」
「雖然還是比較粗淺、直接的應用,但已讓人刮目相看。」楊登輝說。
「未來可能有一天,車間會變成『有思想』的。你只要給它一份圖紙,它就能幫你生產出你想要的物品出來。」這是楊登輝能想像得到的最具顛覆性的場景。
隨著deepseek震撼全球,ai已從一項前沿的專業技術變成幾乎無人不提的熱門話題,大模型已從生僻的技術用語變成耳熟能詳的常用詞。ai大模型賦能百千萬行業已從理論設想走入現實,身處技術變革的大時代洪流讓人激動,令人著迷。
目前,我國生成式人工智慧註冊用戶數已超過6億,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大模型已達190多個。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年輕人「睡前一問deepseek」成了熱門帖子,甚至某種程度上成了一些年輕人的情感交流方式。
ai正在深刻地改變經濟、社會和創新格局。
不久前,廣東深圳70名「ai公務員」上崗,其可能帶來的政務生產關係系統性變革引發巨大關注,一些關於就業「被替代」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ai會替代一些就業嗎?多名代表委員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有危機感也是正常的,但「替代你的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的人」。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都在消滅一些舊的職業。甚至不需要突破性的技術變革,一個小小的智能電錶普及,就讓「電力抄表員」這個職業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與此同時,技術變革也在創造大量新行業、大批新就業。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火車、棉紡大工業、鋼鐵大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石油、化工、航空,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計算機、互聯網、半導體。如今,系統架構師、演算法工程師、無人機飛手等一些新職業正不斷湧現。
引發一些青年代表委員思考的是,如何在無處不ai的環境中避免獨立思考能力惰化、主體意識削弱。一種「熟悉又陌生」的現象被多位代表委員提起:很多人走過多次的路,離開手機依然不知道怎麼走,因為都是跟著手機導航走,「只見屏幕不見路」。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時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80後5.2%的死亡率」的謠言讓很多人明白,ai的使用者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思考能力,來判斷和辨別ai的「看起來邏輯嚴密」的錯誤,避免技術蔓延出來的不可控。
在「90後」代表沈燕芬看來,善於使用工具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一次人類生產工具的飛躍。但越是強大的工具,就越需要強大的駕馭能力,「要馴服烈馬,就需要高超的騎手」。
作為一種新的更強大的生產工具,ai對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但年輕的代表委員們相信,只要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持續提升自我,總能抓住技術革命的先機。
作為一名新農人,沈燕芬的合作社在2018年時人均管理農田面積僅幾十畝,如今在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用中,人均管理面積已提高到300畝以上,生產力翻了數倍,合作社遠近聞名。
燕京三月春風動,柳黃新萌花漸濃。參會的青年代表委員們正用蓬勃的朝氣迎接大時代的技術變革浪潮,潮起時無人知曉它將到達多遠的地方。但前方,天空也不是他們的極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審核:酈陳雪
編髮:馬 凱
素材整理:施嬌嬌、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