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新春伊始,deepseek的爆火掀起新一輪ai浪潮。人工智慧真切地融入並重塑著各行各業,帶來創新契機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擁抱人工智慧這一時代變革力量的同時,應對安全與治理層面的隱憂?
2025年全國兩會之際,南都全國兩會前方報道組策劃推出「進擊的ai」專題報道。邀請代表委員共同圍繞人工智慧展開深入探討,為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1995年,剛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畢業的劉林沒有想到,與教育事業一結緣就延續了30年。
30年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城市學院校長的劉林,剛剛在兩會開幕前榮獲了2024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
全國兩會期間,接到記者邀約電話的劉林分享了獲獎體會。一如往常,劉林談得最多的還是教育。在履職盡責的路上,他始終心系著教育發展的與時俱進。劉林告訴南都記者,今年他帶來了包括加強ai教師規範管理、設立特色高中、優化多元升學選拔賽道等在內的多條建議。並就」ai重塑就業市場與高校專業格局」「中考改革」「破除升學焦慮」等話題誠摯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談及過去一年引發熱議的高校專業「洗牌潮」,劉林指出,這一輪專業調整多基於現階段的就業供求關係,而非著眼於未來ai的前瞻性和深層次影響;同時他建議國家層面應綜合考慮人口、就業、消費多因素,合理規劃引導ai產業布局和高校學科設置,避免ai失序狂飆導致失業潮。劉林強調,ai時代的教育尤其是大學專業布局,不應僅著眼於就業和經濟需要,更應重視思想和文化價值,避免人被工具化,「要始終保持教育的全面性和人文關懷」。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
談ai衝擊高校專業布局
注重以ai為引領的理工科布局
未來最好產業必然還是要結合人文
南都:今年兩會,ai對高校學科專業的衝擊是熱議話題。去年迄今已出現幾波高校學科「洗牌潮」,這其中ai衝擊的因素佔多少?
劉林: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高校專業撤銷調整背後,從高校自身層面,其實更多還是基於現階段需求關係。也就是就業市場的供求失衡,還不是真正源於ai未來對行業的前瞻性和深層次影響,或者說ai對產業的衝擊變革還沒有全面傳遞到高校這塊。
比如這幾年常說,法律、會計、hr這類專業可能要不行了,現在有些調整也許拿這個ai做個理由,但這只是理由之一。真正驅動這輪專業調整的,還是現有崗位和就業形勢對高校的影響。當然也有部分高校是出於凝練特色學科、聚焦重點專業而調整。
而從政府層面講,引導這輪專業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在經濟、科技新形勢下,政府部門引導高校更多設置以ai技術為代表的理工科專業的布局。儘管ai場景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仍需要一個過程,技術尤其是設備研發本身也需要一個成熟階段。但在這過程當中,大力推進ai相關理工科專業的布局,對於國家解決科技的「卡脖子」問題,以及用ai更好賦能國內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南都:更側重以ai為代表的理工科布局,那是說文科生真的不值錢了嗎?
劉林:文科式微不是一件好事。本質上要看清,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人是要製造工具,用工具,工具越先進越好,但是人不能變成工具。本末不能倒置。
有些專家稱高校教育教學所有目標的就是為了就業,把學生當成就業的工具,我反對這種工具主義的觀點。高校育人最大的價值,毋庸置疑應該是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如果學科優化調整到最後,文科專業都沒人去搞了,特別是涉及到文史哲這種基礎學科,那未來人們難道就只需要一個冷冰冰的機械世界嗎?
我反而認為,在布局更高層次產業發展的戰略層面,未來最好的產業一定是技術與人文相結合、融合的。
南都:比如說數字人文?
劉林:對,這個面其實很廣。好的產品在經濟價值之外,一定是帶有人文價值的。不是所有ai的創意都比人的創意好。而能超越ai的創意,一定是要通過對人文知識的學習積累而來,才能創造出貼近人類情感、觸動內心靈魂的作品(產品/服務)。這個是技術精密計算所永遠取代不了的。所以我認為,理工科要加強,但文科一定要留存,與時俱進發展。
現在一些地方牽頭組建了許多理工科類的高精尖研究院,我和一些朋友,也在聯合一批文科頂尖學者,建設一個專門的人文研究院。就是希望多保留一份人文真諦,這真的很重要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嘛。

工業機器人在中國重汽集團湖北華威專用汽車有限公司自卸車智能化生產線上作業。新華社發
談ai重塑就業市場格局
政府應綜合考慮人口、就業、消費等多因素
合理規劃引導ai產業布局
南都:當前這輪ai衝擊波,為什麼說還沒傳導到高校專業調整的深層次?
劉林:很多高校並沒有真正深刻認識到,或者說把握准,ai即將對整個社會人才鏈、產業鏈帶來的衝擊。就像我總聽你們媒體記者自嘲,說可能被大語言ai取代了,那高校是不是大規模撤併新聞專業了呢?你其實看不到這種大動作,頂多是一些感受到了危機的小調整。當然真正有思考力的媒體人永遠是無可替代的,你們也不用擔心。
當然ai的崛起,確實有好些崗位要被替代的,這是真正的危機。但就目前來說,你看不到多少學校真正在這類被ai替代的崗位上,去主動撤掉一些專業。
南都:但ai搶飯碗的這種體感,很多職場人已經感受到了。要怎麼應對?
劉林:這個問題是真正需要儘快從政策層面進行深入研究的。
高校要培養人才,給學生上學機會,這是無疑的,但是從國家層面要考慮更多的還有經濟發展、就業問題。比如近兩年直播電商的浪潮,比如國內很多行業都競相出現的「內卷式」競爭,這些現象深刻提醒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戰略性的思考。就是哪些地方要用人,哪些地方要用工具,怎麼適度地用?很關鍵。
資本的力量一定是逐利的,那從老闆的角度,人力成本一定是越低越好。但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不能任由市場在技術狂飆下去無序發展,否則會對將來就業乃至社會穩定造成很大衝擊
所以我們現在談ai重塑就業,絕對不能光從經濟層面上來考慮,必須要從一個更寬闊的、戰略性的角度去布局。要站在整體的大社會觀角度上,綜合考慮經濟與人口、就業、消費等多重角度,去規劃ai產業布局和與之相應的高校專業調整這一連串問題。

寧波市江北區甬港幼兒園的孩子在科普活動現場近距離觀察人形機器人。 當日,寧波工程學院機器人學院科普團的成員帶著機器人來到寧波市江北區甬港幼兒園,開展機器人演示與互動科普活動。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談破除中考內卷
建特色高中,開闢多元選拔賽道
緩解青少年升學內卷焦慮
南都:接著剛才「高校專業重理工科布局」這個點,近期還有個事,廣州市中考數學分值擬增30分,居各科之首引發熱議。對於基礎教育里同樣釋放出的政策信號,您怎麼看?
劉林:改革中考,固然要有利於服務國家戰略急需產業,積極引導更多優秀學子學好理工科。做好這件事情,是沒問題的。但是另一方面,還是要開闢更多的賽道,因為對未來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而且解決理工科的布局問題,也不是單純通過加重某一科在總分中權重就能解決的;可以通過建立不同的賽道,豐富中考的選拔類型來解決。如果中考還是只看總分,即使數學權重大了,也未必能選出真正數學最好的孩子,肯定會有其他科不好拉低總分這種情況。
我在今年兩會提出建議,中考改革應建立在高中特色化基礎上,開闢多元賽道,緩解家長和孩子的升學內卷焦慮。重新調整中考錄取方式,不再光看總分,而是由總分加上專門科目的分綜合評判。比如某所高中,特色是物理化學,那就將物理、化學的專科分值作為第二條參考線,踐行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的基礎是學校特色化。現在已經有地方探索設置新型特色高中,如科技高中。給學有所長也學有所短的學生開闢新賽道。這種選拔模式更側重考查學生長項,能為家長和學生減輕拚命補弱科拼總分的壓力。在全面培養基礎上注重揚長,這是尊重個性、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我相信隨著特色高中建設力度的加大和評價體系的深度改革,家長、學生的焦慮將進一步緩解。
南都:對於ai+教育,還有何進一步建議?
劉林:隨著deepseek這類agi的技術迅猛發展,有觀點說最應該瑟瑟發抖的是教育領域。的確,能感覺到有許多教師現在從事的工作能被ai代替。我到一些企業調研,親身體驗了開發出的各種具身智能機器人教師,這也逐漸在培訓業態中成為一種新潮流。比如在傳統校外教培的美術領域,還有部分職業技術的培訓中,這些案例越來越多。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工智慧體的教師,他們的知識,或者說訓練這類ai教師的語料數據來源是否可靠,這不僅關係著它們傳授的知識是否準確,更關乎育人的文化價值、思想導向。
所以我在會上發言建議,希望儘快建立專門的機制制度,將ai教師納入管理範圍。要在看到ai教師逐漸能取代一部分教師基礎工作、提升教師職業便利性、發揮ai賦能教育優勢的同時,也應該要未雨綢繆,立足教育技術倫理,對ai教師的行業發展進行規範管理。
采寫:南都記者呂虹 發自北京
南都全國兩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