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山東濟南市美術館展出的ai虛擬形象「濟南小妮兒」,被指觀感不適、性化兒童。
有市民發布視頻稱,該ai形象有女童的面貌,但卻為其設計了成年女性的身體。交互過程中「濟南小妮兒」矯揉造作地扭動,看到的第一眼就讓人感覺不適。該視頻發布後,引發網路熱議。
對此,該美術館回應稱,暫未接到相關投訴,作品無不良傾向,都是經過嚴格審核才展出的。(據3月6日瀟湘晨報)
網傳視頻截圖
對於一個形象,一段影像的感受,人各有異,見仁見智。但「濟南小妮兒」這一虛擬形象,確實有一定的「女童成人化」傾向,臉部是非常天真可愛的小女孩,但是身體上卻穿著緊身衣,身材曲線明顯,乍眼一看科技感十足,但就是洋溢著一種違和感。
其次,這一ai形象在與觀眾互動時,肢體動作的扭動也比較誇張,給人一種「搔首弄姿」的感覺,傳遞出一種不符合兒童年紀的詭異氛圍,很容易觸動公眾對兒童保護的敏感神經。
兒童的形象在公共文化中出現的時候,往往象徵著純潔、可愛、天真和希望,但是「濟南小妮兒」的設計很明顯沒有給人以這樣的感覺,違背了公眾的普遍認知和期待。所以,不但現場有觀眾感覺不適,很多網友也質疑其「擦邊」,這就是基於社會共識和感受和自然反應。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面對網友的質疑和投訴,濟南美術館的官方回應顯得有些生硬。即便官方的確沒有「不良傾向」的初衷,也確實經過了嚴格審核,但很明顯,觀眾的實際感受和美術館的專家、領導的看法是有差別的。藝術作品的評價是主觀的,不同觀眾對同一作品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的載體,應當更加關注觀眾的反饋,而不是單方面表示「我覺得沒問題」。
美術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應該服務於公眾,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公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文化素養,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因此,更應該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認真傾聽觀眾的意見和建議。如果多數觀眾對某一作品表示不適,美術館應當重新審視這一作品是否適合繼續展出,將觀眾的感受和體驗放在第一位。
當前,ai技術正在深度滲入各個領域,為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和驚喜。然而,由於ai終究不是人,對人性的理解並不深入,缺乏複雜多變的心理感受,所以在應用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與社會倫理常情、公序良俗不符的問題,此前,多款兒童智能手錶的ai問答功能,被曝存在不當言論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也是很深刻的教訓。
在公共文化教育領域,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場合,對ai的應用更加需要嚴謹和審慎。ai在圖像生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演算法偏好的影響,陷入「數據陷阱」,偏離社會認知,並不是說,一個產品沒有「露肉」、沒有「開黃腔」就沒有「軟色情」傾向,影像背後的心理暗示和符號隱喻,有時候ai無法解讀,但人的雙眼和內心卻可以明顯地感知出來。這就需要公共文化、公共傳播機構,建立更加嚴格全面的內容審核機制,不能把一切都甩給ai。
積極聽從公眾建議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大多數普通人的審美,都源於對美好、積極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能夠為創作注入溫度,讓技術貼近人心,讓科技為文化產品賦能而不是添亂。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