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趙奕 上海攝影報道
「在這個寒冬時刻,讓我們團結一心,勇毅前行,一起奮戰,共渡難關,迎接春天的到來。」縱目科技曾在郵件里如此安慰員工。然而,這家曾經的智駕獨角獸企業卻始終沒能等到自己的春天。
近日,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縱目科技」)被曝欠薪、社保斷繳、創始人跑路。2月11日,《華夏時報》記者在縱目科技上海總部大樓前看到,大門玻璃上貼滿了不透明貼紙,在僅開放的側門外,有三位保安在站崗。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公司已經沒有人上班,非縱目科技員工,不允許進入樓內。
多位縱目科技員工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縱目科技已欠薪長達四個月,社保也未按時繳納。縱目科技的員工陳墨(化名)向《華夏時報》記者還原了縱目科技暴雷的始末。據陳墨介紹,目前員工們已自發開展維權事宜,並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據悉,浦東區張江鎮政府會設點協助,但具體時間未定。
從「獨角獸」到「人去樓空」
據陳墨回憶,從去年11月開始,縱目科技的問題便初露端倪。2024年11月10日,在原本應該發工資的日子,公司卻突然宣布,將延期至每月25日發放工資。而到了當月25日,員工等來的不是工資,而是新的工資調整方案。
《華夏時報》記者在受訪者提供的郵件截圖中獲悉,縱目科技表示,鑒於公司的經營情況,公司提出了臨時方案:稅後月薪1萬元以下的員工全額發放,稅後月薪1萬元以上的員工按稅後封頂1萬元發放,剩餘部分在融資到位後當月補發。同時,縱目科技承諾將繼續繳納員工的社保和公積金,並取消了2023年的績效獎金以及暫緩發放2024年的13薪。
受訪者供圖
時間很快到了2024年12月,縱目科技再次調整了工資發放規則,表示在企業運營低功耗模式下,將對員工薪酬發放及工資條進行優化調整。但多位員工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並未收到原本應在2024年12月25日發放的當年11月份的工資。縱目科技的困境也由此從降薪發展到了欠薪,至今,縱目科技的大部分員工已被拖欠4個月的工資。
「一開始大部分的員工都覺得公司很快就能渡過難關,只有少部分員工選擇討薪、仲裁。」陳墨表示。據他介紹,公司創始人唐銳曾於1月23日在內部表示,春節前公司融資到賬,將發放所有欠薪。
然而,「說好的」融資並沒有到賬,事情也開始逐漸向失控發展。1月26日,縱目科技召開全員線上會議,唐銳在會上提到,公司正在與一家寧波上市公司洽談併購事宜,但收購方還需要春節後1—2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項目盡調與資產評估。唐銳表示,公司有意出售智駕泊車業務,但會保留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此外,唐銳還提到,公司一直在推進老股東融資事項,但在春節前並不會有新的融資到賬。
陳墨表示,1月26日自己被強制休年假,回家過節。公司經營情況不佳,提前放假過年,陳墨覺得可以理解,所以也沒有多想。2月5日,放假回來的陳墨依舊沒能等來公司的融資和自己的工資。2月8日,陳墨收到行政通知,稱公司將在當天18點後斷電封樓,員工需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
2月11日,多位縱目科技員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上海市有關部門已經在出面解決問題。「張江鎮鎮政府會儘快設點,公布處理措施,包括欠薪、補償以及特殊情況等,但具體的時間尚未公布。」陳墨表示。
針對公司突然解散,員工應如何維權的問題。康德智庫專家、北京清律(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齊鵬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員工可以採取行政投訴、勞動仲裁、訴訟等方式維權,但最重要的是在發現公司突然解散的第一時間固定證據以便後續維權。比如,證明勞動關係的證據:工作證、考勤記錄、工資支付憑證、同事證言等,用以證明與公司存在勞動關係。再比如記錄欠薪情況:整理被拖欠工資的具體數額、時間等信息,作為後續維權的依據。
齊鵬帥表示,由於是個體勞動者對抗公司組織,因而員工在維權的專業性、維權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不利。除了要第一時間固定證據外,員工在維權過程中應聯合起來,及時尋求法律援助,無論是律師還是法援機構,勞動者都需要及時取得專業人士的協助,避免無頭蒼蠅亂撞,貽誤戰機。同時,員工們應注意合法合規維權,向勞動監察投訴、向勞動仲裁提起仲裁、最終向法院提起訴訟。
齊鵬帥還提到,員工應密切關注公司解散的合法合規性,為維權增加籌碼。
高管合謀轉走88萬元?
在1月26日,縱目科技還發生了一件讓員工們感到失望和憤怒的事情——8位高管在轉走公司賬上88萬元後集體離職,並帶走了公司的公章。「公司強制要求員工1月26日開始休年假,此時所有員工都已回家過年,他們卻在此時轉走了本應該用來『保供』的錢」,陳墨有些激動地表示。
「過年期間很多同事都在高速服務區做售後的技術支持,很多負責技術開發的同事在春節期間還在幫客戶現場解決問題。」一位縱目科技重慶分公司的員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筆錢原本應該是給他們的「辛苦費」。
據另一位縱目科技員工透露,創始人唐銳在公司群里表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公司8位高管私自分走了公司88萬餘元。在其提供的7人名單中包括公司法務總監、財務總監、人事總監以及蠶叢機器人總經理。據該員工透露,除名單上的7人外,還有公司聯席ceo,當時聯席ceo擁有公司的決策權,因此這筆錢之所以能被轉走,是被聯席ceo批准的。
受訪者供圖
根據受訪者提供的系統截圖,由這8位高管組成的「小團體」從1月26日凌晨曾三次嘗試操作銀行轉賬,最終在凌晨5點,這筆88萬餘元的款項終於被成功轉走。據該員工透露,在他們轉走這筆錢後,便迅速提交了離職申請,且由於人事總監也在「小團體」之中,所以他們的離職很快被處理完成。
更讓員工覺得憤怒的是,「轉走錢也就算了,他們是公司的管理人,連公章都帶走了,其他員工根本沒有辦法正常辦理離職,想要自己把社保續上都不行,公司還有孕婦馬上臨產了,生育金也無法正常申領了。」縱目科技的一位員工向本報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2月12日晚間,上述「小團體」中的縱目科技法務總監錢小寧與聯席ceo張爽在公司群內分別發布了律師函,表示「小團體」轉移88萬餘元的事情並不屬實。
根據記者獲得的律師函內容,2025年1月25日直至26日,張爽組織股東以及公司內部人員處理公司重組、再融資以及裁員等相關業務,唐銳在線參與,並明確要將「需員工離職自救交社保」方案告知全體員工,同意後續進入清算程序。因公司重組、融資及裁員事宜需要公司人事、財務、法務及業務人員協助,並且公司已拖欠多月薪資,且社保公積金斷繳,因此26日凌晨,為補償在公司生死存亡時刻提供支持的同事,張爽決定補發之前拖欠相關人員的人力成本,並告知了唐銳。
律師函顯示,1月26日晚,相關曲解事實於公司群內發酵,「唐銳先生在明知事情原委的情況下否認知情,並公開發薪名單,有選擇的截取聊天記錄在群內公開,刻意引導輿論、煽動員工對張爽女士進行網暴,試圖逃避其自身責任」。
不過,針對上述律師函內容,縱目科技的員工們認為,他們之間肯定有人在說謊,公司賬上確實被轉走了88萬元,而唐銳本人也在公布發薪名單後失聯,至今仍未露面。
曾是估值90億元的獨角獸
公開信息顯示,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國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覆蓋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公司創始人唐銳,出生於1976年,漢族,美國國籍。
據悉,唐銳從清華大學本碩畢業後,曾任英國csr(現被美國高通公司收購)汽車事業群全球資深工程總監。在美國矽谷從事汽車電子半導體研發管理近20年後的唐銳,看到了中國汽車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產業的機會,決心回國創業。2013年1月,唐銳創辦了縱目科技。
作為智能駕駛領域的先行者,縱目科技曾備受資本青睞。根據公開信息,縱目科技在2021年完成的d+輪融資由小米集團領投,上海科創集團、興業銀行及老東家君聯資本、高通風投等均參與其中。2022年3月,縱目科技宣布完成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e輪融資,由東陽冠定領投,遠海基金、臨芯資本、佐譽資本、復朴資本、青島元盈、泰有資本及老股東湖州環太湖集團和創徒投資跟投,其估值也水漲船高,一度超過90億元。
此後,縱目科技開始計劃登陸資本市場,但卻屢屢碰壁。2022年11月23日,縱目科技在科創板的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但在2023年9月,縱目科技撤回了申請文件。隨後,縱目科技轉戰港股市場。2024年3月28日,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2024年9月28日,由於招股書滿6個月未能通過審核,縱目科技的港股上市申請失效。據中國證監會最新發布的《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備案情況表(首次公開發行及全流通)(截至2025年2月7日)》顯示,縱目科技已不在名單之內。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縱目科技已成功為50款車型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縱目科技與中國2022年銷量排名前十的oem廠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車品牌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分別獲得了22個、12個和17個項目定點,一度被視作「量產能力最強」的本土tier1。其中,2023年縱目科技的五大客戶分別是理想、賽力斯、長安、嵐圖和一汽。
昔日風光無限的縱目科技為何突然走上了下坡路?
盈利是縱目科技面臨的首要難題。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同期,縱目科技凈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三年凈虧損合計超過了13億元。2021年至2023年,其經營現金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分別為-4.76億元、-5.88億元和-4.12億元。
與此同時,自2023年以來,縱目科技的核心客戶開始接連流失。據悉,縱目科技目前只剩下長安汽車等不多的大客戶,而長安汽車也在加速自研智駕,縱目科技僅剩的訂單也只剩下技術維護的工作。
決策上的失誤則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據縱目科技員工王黎(化名)透露,在持續虧損、ipo受阻的困境下,縱目科技曾嘗試自救,但似乎選錯了方向。據其介紹,此前,高階智駕提案多次被唐銳否決,公司將精力放在了機器人業務上。
2024年,縱目科技開闢新的業務領域——蠶叢機器人,即低速全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場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充電服務。但現實卻並未像唐銳計劃中美好,新產品不僅沒能實現盈利,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衰敗。
在縱目科技的地下停車庫內,記者看到數十台,曾被唐銳寄予厚望的蠶叢機器人。
倒下的縱目科技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事實上,近一年來,智駕企業裁員、倒閉的消息屢屢傳出,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智能駕駛行業已經進入洗牌期。
對此,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技術層面,複雜環境下的感知準確性、決策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問題依然有待提高。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而企業在面臨激烈競爭和盈利壓力時,可能難以保證足夠的研發投入,導致技術迭代速度放緩。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智能駕駛領域,市場份額爭奪愈發激烈。」郭濤表示,頭部企業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品牌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將在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加速行業的整合與集中化。而中小智駕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一些實力較弱、經營不善或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可能會逐漸被淘汰出局。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