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活不輕鬆,卷了績點卷綜測。但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取消績點」了,大學生從此不用那麼卷了嗎?
春節讀好文,和軟科小編一起重溫這篇引爆網路的《多所985,取消績點!》吧。歡迎在文末分享你的舊文「新知」,順祝春節快樂~



目前國內高校對本科學生的評價主要以績點和綜測為主。
績點對應的是課程成績,一門課的成績越高,最後的平均績點(gpa)也就越高。而綜測注重的是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可以通過參加科研活動、賽事活動、社團活動等方式獲取綜測加分。
學生追逐績點,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了高績點帶來的獎勵。高績點成為評獎評優、保研和參加科研活動的敲門磚。學生擁有的高績點不僅能夠使他們順利通過外界評判,還能帶來心理暗示,更有信心迎接挑戰。
為了能在保研、求職中獲得更大的優勢,不少學生從大一開始專註提升績點,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和複習,甚至犧牲休息和娛樂時間。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會消耗探索知識的樂趣和動力。
在績點的指揮棒下,學生更願意選水課,也就是課程內容含金量不高、考核方式簡單、成績高的課。如果一門選修課考核方式難、結課分數低,對課程本身感興趣的同學也容易望而卻步。
截圖自三聯生活周刊《清華教授談「為什麼大學生不快樂?」》留言區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曾說,當學生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能力都用來服務於一件事——形成競爭優勢的時候,就很可能忽略對自我的探索。沒有形成對自我的認識、建立一套自我評價體系,一旦失去了外界評價標準的指引,容易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
大學正是學生離開家庭,開始獨立思考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想過怎樣的人生……這些向內探索問題的時期。但在單一評價體系下,績點這一評價工具不知不覺中被當成學習目的,成為學生在這一時期追逐的目標,從而忽略了自我。
當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感由外界賦予,而不是自我追尋獲得時,自我評價體系往往是不完善的,在遇到挫折時容易陷入對自我的懷疑。


卷績點的背後

2024年年初,清華大學教授甘陽在接受採訪時說:「大學越來越像工廠,院系像生產車間」,這一言論引起網友熱議。甘陽教授還談到,大學內部的評價系統和內卷連在一起,迫使學生疲於奔命,導致學生不停地忙碌。
學生卷績點的背後,是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標準化和單一化。
我國最早引進學分績點制是1919年,由時任南開校長的張伯苓在南開大學實施,後中斷至1985年重新倡導。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高校陸續將績點制配套到學分制的教學管理體系當中。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績點作為學分制的配套工具,也逐漸在高校中推廣開來。績點制在高校各項管理中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除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外,還影響著學生評獎評優、推薦免試研究生、海外升學、就業等。
單一的學分績點制實行多年的結果是,不僅高校用於量化學生表現,社會同樣接受這一標準。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和職業競爭日益加劇。經濟的不確定性使得學生對未來充滿焦慮,學生希望通過高績點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便在就業市場上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優勢。
圖源:中鐵上海局建築公司2024屆校園招聘公告
經濟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社會對高學歷和高績點的過度追求。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將績點作為篩選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績點的追逐,內卷現象愈演愈烈。
當功利化、世俗化的追求成為主流,大學也逐漸演變成通往就業的工具性機構。因此,學生卷績點的現象不僅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更是經濟不確定性在教育領域的反映。


打破「績點為王」

單一標準教育評價體系的另一面是教育的公平。統一的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有利於人才的公平選拔,人才可以不受限於門第高低,憑藉自身努力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所以大學如何從「績點中心制」中跳出來,絕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
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探索新的評價體系,試圖將學生從「唯分數論」的怪圈中解救。
2022年,北京大學推出《生命科學學院等級製成績評定方式試用方案》,取消績點制,實行等級制:達到85分就是優秀(a),75分以上是良好(b),成績的綜合評價用優秀率(成績為a的課程所佔的比例)和優良率(成績為a和b的課程所佔的比例)替代gpa。
2015年,清華大學取消百分制,改為等級制形式,將評價標準的決定權交由院系和教師。
等級制減少了對分數的過度追求,達到85分就是優秀,學生也不需要為了4或4.5的績點,將成績卷到90分以上。既保證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
但是,等級制如果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細緻的評估機制,可能會導致新的不公平現象。等級制的實施同時也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教學和評估能力,這對教師的培訓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等級制,一些高校還在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評價體系。比如,復旦大學在2024年實行績點改革,引入p和np(通過/不通過)設置,允許學生在規定範圍內選擇不超過16個學分的課程,成績不計入績點計算,給學生更大試錯空間。

圖源:復旦青年
此外,還有一些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即每個學生都有一位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種制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學業,還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髮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要改變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社會和家庭的角色也至關重要。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往往只關注孩子的學術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興趣和特長。這種觀念需要改變,家長應當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此外,社會也應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打破「唯分數論」的觀念。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應只看重應聘者的學術成績,還應關注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

2024年9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裴堅在開學典禮上表示:在北大,從來不是「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你可以花大把的時間去啃硬骨頭,要旁徵博引才能學精學透,千萬不要做一個只卷績點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