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不要忘記點擊「關注」,您的支持與分享,是我最大的寫作動力!
文丨汲影說
編輯丨汲影說
中國動畫片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涉及的不僅僅是外在形象、服飾和動作表演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意識方面的問題。由於社會對女性形象存在既定的期待和規範,女性必須在受限制的範圍內保持清醒以符合這些標準。
為了改變動畫片中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不僅需要角色適應社會,而且還需要改變社會對女性的固化印象。當受眾群體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標準發生改變時,也會促進女性角色有更廣闊的發展機會,這將有助於中國動畫片中女性角色在創新塑造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女性角色形象的立體化塑造
動畫片中對女性角色形象的標準,各國的文化和審美標準有著顯著的差異。東亞地區的動畫片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溫柔、柔弱、體態勻稱等形象,這與東方文化中崇尚「陰柔」的審美觀念有關。
例如,中國的女性動畫角色通常被塑造成溫順善良、體態勻稱、膚白貌美的形象;韓國的女性動畫角色在早期往往被塑造成賢妻良母的形象。隨著韓國的現代化進程和文化開放,韓國女性形象也逐漸轉變為個性鮮明、性感前衛的形象;日本的女性形象則較為多元化,既有純情可愛的少女形象,也有大膽前衛的女性形象,也存在塑造成幼稚、天真、易於被保護的蘿莉形象。
與此相比,在歐美地區的動畫片中,女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獨立自主、自信堅強、性格多元的形象,這與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主義和平等的價值觀念有關。例如,美國動畫片《冰雪奇緣》中艾莎面對困難充滿信心,她的強大是源於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勇敢傳說》中的梅莉達抗爭被安排的命運束縛,用手中的弓箭與智慧為爭取自己獲得真愛的權利,她們身上散發著有智慧、有力量、有信心的氣質。她們不僅有著普通女性的柔情和溫暖,也有著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夢想。
在當今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中,國內觀眾普遍不願意為醜陋或平凡的主要角色買單。例如,孫海鵬於2021年執導的動畫影片《雄獅少年》中,角色形象大多具有小眼睛、單眼皮和塌鼻子等特徵,被稱為「眯眯眼」,女主角阿娟也有著同樣小巧的五官、黝黑的健康膚色和短髮,塑造出很質樸的人物形象。
雖然,女性形象並不能代表所有中國女性的特徵,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值得稱讚,觀眾卻對角色形象的評價褒貶不一,其包容度仍有限制。1998年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花木蘭》深受歡迎,但花木蘭的形象與中國動畫片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角色形象成了最為熟悉的陌生人。花木蘭的柳葉眉、吊梢眼和厚唇搭配的形象,充滿了歐美女性的性感,卻缺乏中國女性的溫婉雅靜。即便沒有出眾的容貌,但在劇情與風格的加持下,花木蘭依然受到了很多粉絲的喜愛。
再對比其他國家的動畫片,宮崎駿導演的《千與千尋》中的女主角千尋,她扎著小馬尾辮,五官不算精緻,臉上的劉海參差不齊。在劇情的塑造下,普通的外貌依然很受歡迎。美國迪士尼·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勇敢傳說》中,梅莉達頂著一頭爆炸凌亂的橘紅色波浪捲髮,圓圓的臉上有一顆不起眼的鼻子和嘴巴,圓潤的藍眼睛下還有可愛的小雀斑。儘管她沒有「公主」應有的貌美長相,可是她的勇敢與擔當已經足以支撐起整個角色,因此不需要外表加分的容貌。
受眾對國內女性角色的標準存在誤解,導致期待與幻想的女性動畫角色脫離現實。近年的中國動畫片中女性角色普遍具有「漫畫臉」,這種印象扭曲了人們對美的定義。在現實生活中,完美的人設並不常見,動畫片是為觀眾觀看而製作的,觀眾從角色中尋求共鳴,才能有更好的觀影體驗。然而,當下主旋律出現的「大女主」形象是不夠真實存在。「大女主」影視劇的界定為「以女性角色作為核心主導,完整呈現女主角在經歷事業、情感等人生波折之後,獲得成長蛻變的類型化電視劇。」
女性既有強大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如果「大女主」強大過於虛幻,超越現實範圍的人設,就會失去真實性。儘管「大女主」可能是為了突破女性角色的固化印象,或緩解男性英雄、精英形象的審美疲勞,但卻只展現了極少數女性的生活狀態。
這種不真實的女性角色形象有利有弊,其中的好處在於,觀眾憧憬著女性角色的生存現狀,並以此為目標而努力奮鬥,從而使兩性之間的發展趨於平衡。而壞處則在於觀眾爭相模仿,後果難以預料。盲目追求動畫中女性角色的身材和外貌標準,會使不合適的審美標準被放於自身,從而導致容貌焦慮和身材焦慮。因此,中國動畫片的女性形象仍應該取自現實,適度誇大而不是與現實的女性形象偏差過大。
中國動畫片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塑造呈現扁平化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對外表的定義上,這些角色始終無法完全擺脫「美」的標籤。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從觀眾的需求入手,打開更廣闊的空間,使女性角色能夠展現出更為細膩的情感、溫良真誠的表達以及精神魅力。
為了擺脫長期以來受眾對女性角色形象的固有審美標準,需要增加多元化的女性角色形象,不僅要增加女性角色的身份類型,還需要在角色的外表容貌上更具包容性,這樣才能打破審美疲勞的困境,提高觀眾的認可度。在塑造積極、真實、多樣的女性形象方面,需要打破固化印象,讓女性角色具備清晰的自我意識,並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避免被視為被動的消費品。
同時,更應該保持活力和自由,相信女性角色的潛在可能性。在探索女性形象的塑造過程中,應該避免過度宣揚不切實際的形象標準,而應該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此外,需要避免將性別比較作為唯一的標準,應該讓每個人都散發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實現性別間的良性平衡。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需要打破審美標準的扁平化,為立體化的女性動畫角色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塑造可能性。
追根溯源設計「服化道」
在當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能夠創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動畫片變得尤為重要。從二十世紀開始日本和美國的動畫作品的傳入,使得我國80後、90後以及00後的青少年群體的審美觀念受到了異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日本女性動畫角色形象的迷戀,給中國動畫片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突破這一困境,創造出更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角色形象,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十世紀的中國動畫片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在世界動畫領域中獨具一格。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民族多元的國家,中國動畫片受到了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影響,因此在動畫片的審美風格上也呈現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其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傳統服飾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著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也通過服飾表現得淋漓盡致。服飾不僅在形式上各有不同,還在花紋圖案、色彩搭配等方面各具特色。
服裝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體現,不同時期的服裝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反映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和審美趨勢。道具作為反映社會歷史朝代的發展的直接表現,也在動畫片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動畫片中,女性角色常常搭配著精美的服飾和道具設計,這些設計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美好享受。服飾、道具的設計結合當代審美,有助於弘揚傳統文化,觀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提升其思想境界和審美標準。
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姜子牙》《新神榜:楊戩》備受矚目,它們的劇本常常設定在古代,對角色的服飾也有著較高要求。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動畫片製作人根據符合中國傳統服飾的設計來重塑服飾與道具,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升角色形象的設計感,以新穎的角色形象來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角色服飾設計時,必須明確角色的形象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因此設計師需要對服飾的紋樣和樣式負責任。整個中國動畫行業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共同為中國文化的全球化而努力。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邁克·費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解文化》中所說:「全球化不是指文化的整齊劃一的單調與統治,而是不同文化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互相交流與碰撞的差異化共存」。通過做好中國動畫片角色形象的塑造,服飾的設計要追根溯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做到文化輸出,進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服飾設計中,服裝的樣式和色彩同等重要。色彩是一種感性的存在,它是能夠喚起人類情感的視覺元素之一。動畫片中色彩的高度主觀性能夠豐富角色的表現,為塑造角色性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能在視覺上表達角色的個性和浪漫。早期中國學派的動畫製作在民族風格色彩的運用上也具有獨特的特點。
借鑒傳統藝術色彩,如赤、黃、青、黑等,結合了民間色彩和傳統中國風格,傳承並傳播了民族藝術色彩。動畫片中色彩的設計價值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推進和情感氛圍渲染等方面。可以將不同色調、純度和明度的色彩元素進行多樣化的搭配,以促進角色個性化塑造,引起觀眾的關注並激發思考。
因此,色彩在動畫影片中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具有規律的節奏和主旋律,是影片中的靈魂所在,傳達思想與情感的關鍵載體。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受眾需求的變化,為了滿足觀眾對動畫作品的不同要求,應該不斷地創新並巧妙地融入受眾喜歡的色彩搭配和中國傳統元素,從而給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在角色創造方面,創造出更具個性和多樣性的女性動畫角色,進而表達出角色的性格和特點。在傳統文化元素方面,不僅應該將圖案和元素應用於服飾和場景的表現中,更應該汲取其中的精華,將民族文化、信仰和智慧融入到中國動畫片中,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角色,展現中華民族的形象,讓女性動畫角色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中國的魅力。
二十世紀的「中國學派」藝術家們一直致力於製作中國的動畫片,他們努力讓中國動畫片在世界範圍內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 徐佳佳.國產動畫片的發展現狀探究[J].電影評介,2012,No.447(10).
- 李三強,黃健雲.國產電視動畫片的創作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電視, 2008,No.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