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坤諺
編輯 | 吳先之
那個男人回來了。
據雷峰網報道,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正式回歸阿里雲。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2年底,王堅其實就已經應張勇等人邀請,以幕後顧問的角色進行考察和指導阿里雲的工作。
依照這個時間點看,當時恰逢阿里雲經歷有史以來最大安全事故,阿里雲現ceo張勇臨危挂帥。當時的組織架構調整就已經向外界釋放了兩條信息:阿里雲加速商業化,阿里雲可能在to b業務中引入c端淘系邏輯。張勇也在面向阿里集團的全員信中提出,阿里在2023年的關鍵詞是「進」。
至於「進」的方式,則是張勇在在4月26日的2023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掏出的「三板斧」:被集成、大模型和大降價。以大模型為主要抓手,通過價格戰吸引更多合作夥伴來擴大市場規模,最終在「被集成」中完成規模效應的迭代和閉環。
如果撇開大模型這一新風口的技術色彩,這條路線與c端市場的擴張邏輯並無二致。這是張勇熟悉的領域與路線,也是過去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基本範式。於張勇而言,不說是小菜一碟,也應該是駕輕就熟。
但在這一切動作都尚未見收效之時,讓淡出一線的院士王堅空降,想必這條路徑上險阻不少。至於障礙為何,如何解決,都值得深究。
吉祥物重回台前
「一個人的名字有可能起錯,但是外號(花名)卻是絕對錯不了的」。
正如武俠小說鼻祖古龍所說,名字是自我給予外界的身份認知,而花名更是認知中的核心部分。阿里的高管都有著自己的花名,馬雲是風清揚,張勇是逍遙子,葉軍是不窮。與這些帶有金古武俠色彩的花名不同,王堅的花名是「博士」,這也代表著王堅與其他高管截然不同的自我認知與特質。
眾所周知,王堅是阿里雲能有今日成就的頭號功臣。當初阿里雲之所以需要王堅力排眾議才能持續下去,原因之一是雲計算在當時是一項幾乎看不到未來的項目,以及王堅本身並非技術出身,卻在阿里軟體擔任cto(首席技術官)。
加入阿里前的王堅拿到的是天之驕子的劇本,心理學博士出身,30歲任杭大心理學教授,31歲晉陞博導,而後還加入微端亞洲研究院,為比爾蓋茨開拓亞洲版圖。這一切在2008年進入阿里後兩級反轉,無論是阿里內部還是外界都對馬雲任命王堅為cto大為不解,為什麼要讓一個幾乎沒有技術背景的心理學博士來主導阿里雲啃下雲計算這個硬骨頭。
以至於某位阿里的技術員工在阿里內網發布了名為《王堅,你為什麼要放棄》的帖子,該員工已離職。
但很多人都忽略掉的,是王堅實際上是具備相當的技術素養。據了解,王堅曾旁聽了浙大的計算機工程課程,對人機交互研究深刻,在微軟研究院中負責大數據板塊。只是相比技術,王堅的堅持以及戰略目光才是難能可貴。
2013年,隨著阿里雲的技術基礎飛天的落成並成為國內首家對外提供單一集群5000台伺服器能力的雲計算廠商,王堅開始退居幕後,胡曉明(花名:孫權)接手阿里雲並開啟阿里雲商業化之路。在阿里雲發展歷程中,還經歷了兩次路線變換,一次是張建峰(花名:行癲)主導的技術升級路線,第二次則是張勇主導的商業化提速路線。
發展歷程我們按下不表,王堅在走下舞台後先後擔任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與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逐漸淡出了一線業務,還成為了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首個出自民營企業的院士,在2023年兩會上提出數字化轉型建議。
淡出一線後的王堅漸漸被「高高掛起」,大有成為阿里的吉祥物之勢,代表著阿里自電商起家後轉型技術公司的理想主義。王堅重返阿里雲將頂著什麼title,我們尚未可知。但曾經帶領阿里雲做起來的王堅想必能為阿里雲帶來更多變化。
阿里雲缺的是什麼?
讓這樣一位人物加入高管圈,阿里雲尋求的必然不會是技術支持。而阿里雲在2023年發展中缺失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自王堅的特質中窺得一二。
當初王堅能帶領阿里雲堅持下來,關鍵的基礎在於馬雲對阿里雲的資金投入,真正能在阿里力排眾議的也只有馬雲。能說動馬雲如此行事的王堅,所擁有的的恰好是將「雲計算究竟是什麼」、「能為阿里帶來什麼」和馬雲講清楚的能力。進一步說,是能把技術講明白的能力。
這與王堅的心理學出身不無關係,而更重要的是,這項能力在如今的阿里雲商業化提速中至關重要。
既然張勇想在b端市場復刻c端邏輯和路徑,那麼阿里雲需要bd的是每一家企業的老闆。深水區下的老闆們關注降本增效,在疫情三年中通過協同辦公初步接觸了數字化。他們之中也許大多數都不了解什麼是雲計算,什麼是數字化,甚至企業內部同步數據都需要excel來彙報。
對此,張勇的打法也簡單粗暴,既然企業關注的是降本增效,那麼就以降本為抓手。阿里雲於4月26日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50%,其中雲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只是隨著雲玩家們在iaas建設上的深化,邊際遞減也一視同仁,阿里雲有發起價格戰打市場的底氣,友商們未必沒有。
c端邏輯中的燒錢大法可謂是互聯網行業的「七傷拳」,大模型帶來的新增長路線尚未明確時,逍遙子對阿里雲能在擂台上撐多久也沒底,畢竟阿里雲在2022年的ebita率僅有1.7%,通義千問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由此,王堅的加入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王堅另一項可能為人所忽略的能力是管理。
阿里雲在4年低谷中,有多少人離職,多少內部矛盾,多少技術難點需要「007」、「996」來攻關,我們可想而知,畢竟連馬雲都曾在採訪中公開表示,阿里雲是員工拿命拼出來的。而王堅能在彼時維持這樣一個項目持續運轉,對內要到預算、穩住軍心,對外頂住壓力、爭取資源,這都是管理層面的技術活兒。
而現在的阿里雲,說不定也很需要這樣的管理。據一位業內人士稱,阿里近年來人員快速擴張,各層級之間山頭林立,市值驅動導致的kpi導向讓公司「變了味」,這其中自然包括阿里雲。
kpi本身源於企業必須盈利的特性,只是隨著組織架構越來越龐雜,對內部氛圍的損害也會越大。營收導向kpi,kpi導向大量低價值但可盈利的業務線與產品,以及不同業務線形成的山頭與地盤意識。這實際上也是一眾大型上市公司的通病。
只是王堅能否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今時不同往日
自張勇挂帥起,阿里雲一直在尋求一個救世主的角色。這個角色需要對外開拓,對內維穩,就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寫意揮灑而出的于謙。
「客戶第一不是高高掛在公司牆上的裝飾」是張勇走馬上任後對內部發出的第一信號,內部樹立信心後即刻槍頭向外,劍指openai,圍繞類gpt模型「通義」重塑阿里雲乃至阿里集團的生態。這其中擺著兩條線,一是大模型接入生態落地,二是雲計算的商業化提速。
一人難以分飾兩角,面對如此規模的布局,誰都不免分身乏術。既然已經劃定阿里雲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路線,那麼引入王堅這根「定海針」,張勇也得以抽身而出,將更多精力放在阿里集團全局。只是王堅也很可能擔不了這個救世主的角色。
今時不同往日,當年王堅與馬雲的牢固聯盟是阿里雲堅持的基礎,且主導者是王堅。如今張勇與王堅的聯盟中主導者顯然是確立新路徑的張勇,而且彼時阿里雲的組織架構遠不如今日龐雜,管理成本與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此彼之別,在市場層面更甚。曾經,技術出身的李彥宏、馬化騰均在公開場合質疑過雲計算的可發展性,對家們都尚未意識到這是開啟下一個時代大門的鑰匙。直到王堅卸任阿里雲ceo時,中國雲計算市場還是一片初生的藍海,阿里雲曾擁有的是可貴的先發優勢。
如今,阿里雲面對的是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ka客戶與中型互聯網企業已被瓜分殆盡,只能圍繞部分ka與競爭對手反覆拉扯。例如曾經耗費大量數據遷移成本拋棄釘釘,「擁抱」飛書的小鵬。穩定明顯的增量曲線——政企市場又為異軍崛起的運營商雲漸漸包圓。
以運營商雲中增速最快的天翼云為例,據中國電信2022年財報顯示,天翼雲2022年收入達579億,同比增長107.5%,距阿里雲營收僅差200億,只是阿里雲於2022財年的增速僅23%。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2023天翼雲收入規模將超千億。此外,據央視報道,同為運營商雲的移動雲於2022年的營收也突破了500億。
這意味著,政企路線對互聯網雲而言已近尾聲,更多的可能僅存於成為運營商雲的「技術商人」。增量還存在於更下沉的市場以及海外,但同樣面臨與華為雲、騰訊雲、aws的短兵相接。
尚可期待的變數自然是大模型,其重要性與帶來變革的能力無需多言。
最終,一場有關救世主的大考被張勇丟到王堅的面前。王堅回歸後帶來的理想主義能否自上而下,回歸阿里雲最初的樣貌,煥發組織內部活力尚待考證。但毫無疑問,王堅一定是繼「通義」之後阿里雲的新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