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邪豆子的勝利
動畫及插畫師Julian Frost為DWTD設計了各種角色,它們被統稱為beans(豆子),是一種長相簡單的兩足生物。對於這個設定,Julian Frost在其主頁上僅給出了一句解釋:「我沒有什麼宏偉的計劃,只是它們必須足夠簡單,這樣即使發生可怕的事,你也不會感到難過。」
雖然簡單,但製作方還是認真給每個豆子都取了名字,頭上著火的是Numpty,挑釁大熊的是Hapless,瞎吃藥的叫Pillock,摸電門兒的是Dummkopf……當然,還有主題相關的幾位,聽歌不看路的Stumble、開車勇闖鐵路的Bonehead,以及你站在此地不要動,我去追個氣球的Putz。每一個的名字,都或多或少和笨蛋、傻瓜有關係(英語說人蠢的方式也是很多)。
Julian Frost的手稿。
小豆子們的聖誕片《Deck the Halls》,從左往右分別是Botch、Numpty及Loopy。
2012年11月14日,這群作死倒霉的豆子正式上線youtube,與大眾見面。
用可愛的動畫消解各式血腥畫面可能帶來的不適,用最輕鬆的旋律唱出荒謬的死神來了的故事,DWTD這種既邪乎又萌趣的反差感,不僅帶來了新的死亡敘事法,讓公共安全告示走出了令人沉重的傳統模式,還帶著強大的娛樂性,於上線第一周就在youtube收穫了逾兩千萬的點擊量,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並很快成為iTunes上名列前茅的歌曲。
在iTunes排行榜上,《Dumb Ways to Die》緊跟在阿黛爾的《Skyfall》和當年的現象級歌曲《江南Style》後面,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廣告發布半個月,McCann Melbourne便對外公布稱視頻帶來了至少50萬美元(約350萬人民幣)的價值。同時,Metro Trains在2013年發表的一則品牌新聞也指出,他們的事故率降低了21%。
不過,DWTD的成功並不僅限於作為一則廣告帶來的影響力和效力。洗腦的旋律,犀利的視角、獨特的表達,讓它迅速變成了一枚文化符號,有媒體將它形容為互聯網上「一頭無法馴服的野獸」。僅僅兩周,網上就湧現出了85個「致敬版本」(數據源自維基百科),包括蠢蠢死法之權游版、經典電影的蠢蠢死法合集、男子無伴奏樂團Maccabeats創作的《Smart Ways to Live》等,甚至多年之後,和《魷魚遊戲》來了場夢幻聯動。
當然,無心插柳的Metro Trains也敏銳嗅到了這一現象級傳播事件背後的商機,在DWTD問世的第二年,2013年5月6日,同名app小遊戲於IOS設備發行,稍晚些的9月,安卓系統也跟上了這股「作死風」。次年,跳脫出道路安全主題,以運動為核心內容的《Dumb Ways to Die 2: The Games》上線,很快在全球83個國家以7500萬次下載量和2億次打開數登頂app排行榜。
直到今天,DWTD儼然以獨立IP的形象在運營,除了遊戲外,一些周邊也在不斷推出,包括玩偶、服飾、繪本等。還先後與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帝國人壽保險公司(Empire Life Insurance Company)合作過宣推內容。
與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合作的小宣傳片:看電影時大聲打電話會被吃掉哦,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