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鄭爽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而且事情好像一直在發酵,央視爸爸還點名批評鄭爽,王思聰的朋友圈:我很早就說過,她腦子有問題,你們都不信。現在信了吧。剛剛看到華鼎獎取消鄭爽的榮譽稱號……吃瓜吃到現在,有些唏噓,鄭爽明明有很好的資源、很青春靚麗的外在,完全可以精進演技闖出一片天地,然而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為什麼這麼說呢?
2009年剛出道的鄭爽憑藉《一起來看流星雨》中楚雨蕁的角色走紅,那個時候的鄭爽外表清純可愛,一雙小鹿一樣的眼睛,生動地表現出少女的天真和靈動,成為無數人心裡的「白月光」。
後來雖然沒有新的代表作,但是依然憑藉「楚雨蕁」的光環活躍在屏幕上。
後來各種綜藝、直播都找上她,資源真的是很不錯的。
然而在各種節目中鄭爽暴露的問題也很多,可以說,其實她已經「瘋了」很久了。
《花兒與少年2》中她問許晴:是這一季玩得好還是上一季玩的好?許晴回答:上一季玩的好,因為上一季的人都很正常。
參加小S的節目,小S說:我現在完全認清你了,就是一個假少女,其實心機很重!上直播趕走主播,一言不合就霸錄等等。
事情出來以後,鄭爽的回應也基本間接地承認代孕、棄養的事實。
在被爆出來的石錘錄音中,張恆和鄭爽一家的對話,直接震碎了我的三觀。
鄭爽媽媽認為把孩子送人是一間好事,「可以滿足沒有得到孩子家庭的遺憾。」
鄭爽說「這兩個孩子七個月真的打不掉了,他媽的。」
鄭爽爸爸更是非常冷血地說「就不要,跟醫院說一下,就棄養了唄。」
鄭爽及其家人的一番言論,讓網友們坐不住了:
「棄養說得跟玩一樣,啥樣的父母啥樣的兒女。」
「她不是瘋,她是壞,是自私,是把人命當兒戲,什麼樣的家長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他們一家人真的三觀盡碎。」
我想不是網友們對鄭爽一家的惡意太大,而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一面照妖鏡。如今鄭爽身上暴露出來的功利心、極端、任性等等問題,都跟她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1991年,鄭爽出生在瀋陽的一個小康家庭,爸爸懷著一顆出名的心,媽媽有演員夢,想要通過培養女兒,實現自己的夢想。兩個人一拍即合,決定把女兒打造成大明星,卻從來沒有問過鄭爽自己的想法。
媽媽,把自身願望強加在鄭爽身上,對她要求很高,對她使用軍事化管理:兩歲起學習才藝,五歲開始各種比賽;每天練鋼琴,彈錯音就會被媽媽打手...
在這樣的高標準下,鄭爽的內心是沒辦法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會自然地認為只有達到媽媽的標準,才會被愛。然而在我看來,這就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或許在鄭爽媽媽的眼裡,孩子從來都是一個工具而已。
在一次採訪中,鄭爽媽媽曾透露過:
「培養她(鄭爽),就是實現我的夢想,我從小就想當明星沒機會。」
就為了這個所謂的演員夢,鄭爽媽媽把年僅12歲的鄭爽獨自一人送到成都學習,被人嘲笑為東北小鄉巴佬,還因為太瘦而遭到同學排擠。為了合群,她經常要可刻意討好別人,還要假裝自己很愛吃米飯。
那段時間,鄭爽心理痛苦又脆弱,但她不敢跟家裡人傾訴。因為她媽媽從小就告訴她:「大哭很招人煩,要哭也不要當著別人面哭。」
由於過於頻繁的轉學、跳級,鄭爽還沒來得及與原來的同學熟悉起來,就又要去認識新的同學,在整個學生時代,她沒有一個好朋友,在考上北影以後,16歲的鄭爽每天不是在電視台的選拔路上,就是在演出的現場,媽媽給予她的陪伴和呵護就更少了。
她很孤獨,這也是導致她極其缺乏安全感的根源。鄭爽媽媽對鄭爽又是軍事化管理,根本不在乎鄭爽的感受,很小外出上學,長年見不到父母,嚴重缺少父母的陪伴,她的內心很不安,但她不斷說服自己,自己要獨立起來,將不安壓抑到了潛意識。頻繁的換學校,在每個地方待的的時間都不長,這樣,她的內心就不太會信任別人,對社會的基本信任就比較低,只有自己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即使受欺負,也不太敢在別人面前哭泣,只能寫日記偷偷哭,鄭爽壓抑、迴避自己的感受,也就形成了現在她無法感受別人的感受、情緒的情況。
而從小被父母忽略感受的孩子,她的內心會很自卑,並且構建起極強的防禦心理(誰都不信、客觀建議也聽不進去)。
母親的陪伴對孩子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感情、個性特徵,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伴侶之間的依戀模式。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鄭爽就是那個不幸的人。
鄭爽找男友,對男友誇大性幻想,一旦交往,幻想破滅,就各種貶低,渴望被認可,也渴望和別人融合,希望別人認同自己。她把愛情當做生活的全部,自己卻低到了塵埃里。
與張翰戀愛,自卑整容;與胡彥斌戀愛,全天24小時陪伴;與張恆戀愛,更是為了他開公司、懟粉絲。然而另一方面,她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希望得到對方的陪伴,卻總是做出相反的舉動。
有一次,鄭爽坐在車裡一直在看手機、背台詞,張恆看到鄭爽不開心,想逗她開心,就跟鄭爽講了很多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可誰知鄭爽根本不理他,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失去耐心的張恆感覺自己又一次被女友忽略了,一怒之下,摔門離去。
兜兜轉轉,鄭爽心底真正渴望的,不是那個完美伴侶,而是想要一個可以彌補自己童年、給自己安全感又無所不能的媽媽。
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父母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方式。
陪伴,不僅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還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親密關係,明白如何去愛自己、愛別人。
否則,即使身邊再多人陪伴,心也依然無處安放。
曝光的錄音裡面,鄭爽的爸爸說:「就不要,跟醫院說一下,就棄養了唄。」這話說的,好像孩子是貨品一樣,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語氣輕鬆得讓人髮指。
能勸說子女放棄自己即將出生的孩子、說出「過不了多久你們就忘了」的父母,自己都還沒有成為合格的成年人,又如何能把子女引導成思維健全的人呢?
鄭爽是一個在泡泡中長大的誇大自體。媽媽將演員夢給了鄭爽,鄭爽誇大自己,認為什麼事都可以擺平,所以不停作。
這幾年一直打著「真性情」的旗號「放飛自我」,號稱所謂的「爽言爽語」。
去年的直播,因為銷量和銷售額沒有達到預期,就開始各種拆台,直播到一半各種走神、伸懶腰,最後要求男主播離開。
還有走紅毯、錄節目一言不合就黑臉、發脾氣;還有拍廣告、拍電視劇拍著拍著不樂意了就一走了之。
然而出現這樣的問題的時候,鄭爽父親出言袒護,怒對記者。
我可以理解為人父母對孩子的袒護,但對孩子的錯誤毫無底線地縱容,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長不大的巨嬰。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寵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絕對不能溺愛,作為父母要有自己的底線,不能一味地遷就和容忍。
同樣是行為犯了錯誤,被嚴厲管教的孩子會反思、認錯,從而改變自己,進而變成一個認真、負責的人;而父母一味袒護的孩子,則失去了成長的機會,甚至為自己的任性沾沾自喜。
這種畸形的感受會毀了孩子一生,父母沒有給予的懲罰,社會會給予,有遠見的父母絕對不會溺愛自己的孩子。
從小鄭爽從父母這兒得到的價值觀,是必須要成名的目標規劃,而不是一般家庭里,溫暖和諧的親情陪伴。
鄭爽覺得自己演技不好,害怕粉絲對自己失望;為了被觀眾喜歡,讓自己不健康的暴瘦;......與此同時,她又我行我素、無所顧忌,成為大眾眼裡的「精神患者」。
在大街上打扮邋遢隨意抽煙;對胡彥斌死纏爛打;開小號用不堪入目的言詞辱罵粉絲;發布會上抽自己耳光.....
種種行為都是在彌補童年的遺憾——拒絕討好,活出自我。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我就要我行我素!其實鄭爽媽媽對鄭爽感受的忽略,也是造成她「神經病患者」的重要原因。
毫無疑問,鄭爽不會正確地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按理說,作為她的父母,應該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然而並沒有。
在某個綜藝上,鄭爽痛哭著說出名句「我變成大胖子就沒有粉絲愛我」時,爽爸也是沉默站在一旁,沒有進行任何安慰,似乎默認了這種說法。
鄭爽罕見地敞開心扉說「我本來就不適合這個圈子」時,鄭爽爸爸只是簡單一句「怎麼上升到這個程度了」,試圖讓她自動放棄這個想法。
從始至終,鄭爽父母只想保有女兒賺錢的能力,從來沒有過問她的喜好、感受、意願。
在鄭爽火了以後,這兩口子開店、賣貨、拍戲,瘋狂撈金,為了眼前的利益,對女兒的心理健康視而不見。
教育孩子,不能目光短淺,只顧眼前,更不能只為了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對一個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是年少成名、賺多少錢,而是成人——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成年人。
就像今天,代孕、棄養事件曝光。
粉絲脫粉,央視新聞發文批評:「某明星曝光錄音中『打也打不掉,我都煩死了』令人憤怒,對生命的漠視令人髮指。」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在鄭爽目前的微博回應中也沒有看出她一絲絲的愧疚,反而透著一種優越感,並且試圖把大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張恆勒索上……
可以看出,鄭爽通過收集榮耀來消除平庸,掩蓋自己的自卑,人際關係中追求被崇拜,情緒上容易出現嫉妒、貪婪、憤怒等,這些都是自戀人格的特點,鄭爽走到今天,與她的家庭、她的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鄭爽的這場鬧劇,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托爾斯泰說:「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出問題,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父母的責任,不是一味地溺愛縱容,而是做孩子的領航燈,讓孩子回歸正軌。
這個世界上,少一個功利主義的父母,或許就會少一個急功近利的孩子。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點贊,您的關注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沉默心理工作室。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沉默心理(ID:16296800169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