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著名演員朱媛媛於2025年5月17日因結腸癌複發去世,結束了她與病魔長達五年的抗爭。
令人意外的是,朱媛媛在患病後開始信仰佛教,並長期念佛調理身心,有消息稱,她在病情惡化後仍堅持信仰,甚至減少了部分醫學治療,這一選擇引發外界爭議,有人認為信仰給予她精神力量,但也有人質疑是否影響了科學治療的效果。
不僅如此,朱媛媛的入殮師透露,她的遺容「慈祥但消瘦脫相」,家屬極為低調,葬禮僅少數至親參加。
然而,如今細節被公之於眾,有人認為這簡直是將逝者的尊嚴當作了流量密碼,也有人說,這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病魔的可怕,生命的脆弱,這位入殮師的IP顯示在福建,也讓一些人猜測,朱媛媛是否因拍戲客死他鄉,未能回到北京。
把希望寄託給了信仰?
癌症這東西,一旦纏上誰,就是一場看不到頭的苦戰,朱媛媛這場仗,從2020年確診開始,打了將近五年,有知情人說,到了後期,她開始在佛法里找安慰。
網上還傳出她跟一位師傅的聊天記錄,字裡行間都是虔誠,還帶著點沒能徹底吃素的愧疚,這似乎也印證了,在那些難熬的日子裡,信仰確實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可這事兒一出來,惋惜聲里就摻雜了別的味道,有人開始嘀咕,是不是因為太信佛,耽誤了正經治療?甚至有人把這當成了她病情沒控制好的「罪魁禍首」,這種猜測,對逝者未免太苛刻了。
了解她的人說,真到了那一步,誰都有權利選擇怎麼讓自己心裡好受點,信仰對當時的朱媛媛來說,可能更像是一針止痛劑,幫她在劇痛和絕望中找到一點平靜,而不是說她就完全不信現代醫學了,畢竟,一個病成那樣還堅持拍戲的人,對生活能沒點熱愛嗎?
演員這碗飯,台前風光,台後甘苦自知,朱媛媛心裡門兒清,就算得了癌症,她在大伙兒面前,還是那個樂呵呵的樣子,翻翻她的社交賬號,幾乎找不到一點跟生病有關的喪氣話。
就在2023年夏天,她還高高興興地發文慶祝新劇《造城者》殺青,字裡行間都是對角色的喜歡,對演戲的熱情一點沒減。
這份骨子裡的硬氣,也體現在她工作上,《造城者》的搭檔黃曉明後來回憶說,朱媛媛在劇組裡總是樂呵呵的,特別堅強,壓根兒沒跟人提過自己病得那麼重,拍戲的時候,她全身心投入,一點沒因為身體耽誤事兒,好多劇組的人,到最後都不知道她病得那麼厲害。
我們看到的,是她一貫的陽光笑臉,可那病魔怎麼啃噬她的,她都一個人默默扛著,只有最親近的人,還有她的醫生,才知道那笑容背後有多憔悴,醫生說,朱媛媛在醫院治療時,臉上雖然努力笑著,但臉色蠟黃,黑眼圈重得嚇人,精神頭明顯不行了。
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也心疼地說,最後一次跟朱媛媛通電話,她身體已經虛弱到說一句完整的話都得咳半天,丈夫辛柏青也曾眼看著妻子病情好轉過一陣子,從一點東西都吃不下到能喝點流食,那點短暫的希望,現在想起來,更讓人心裡發堵,誰能想到,那點亮光後面,竟是這麼決絕的永別。
走的悄無聲息
辛柏青在妻子朱媛媛5月17號去世後,隔了四天,到5月21號才在網上發了訃告,這幾天時間差,大伙兒都覺得,是丈夫對亡妻那份沉甸甸的愛和不舍,也是想給家人留幾天不被打擾的清靜,好好送送她,這噩耗來得太突然,一下子震蒙了整個娛樂圈,還有無數喜歡她的觀眾。
朱媛媛生前有過交代:身後事一切從簡,她不希望自己走了還鋪張浪費,更不想變成新聞頭條,佔用大家不必要的關注,這份低調和實在,跟了她一輩子,也延續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的葬禮辦得特別簡單,甚至有些遠房親戚都是看到辛柏青的訃告才知道這事的,這也能看出來,她真是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對她的家人來說——年邁的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辛柏青失去了相濡以沫的愛人,女兒沒了溫柔的媽媽——這份痛,拿什麼話都說不盡。
辛柏青和朱媛媛從大學校園裡的青澀戀情,一直走到相守一生的婚姻,是圈裡出了名的模範夫妻,如今陰陽兩隔,留給活著的人,是看不到頭的思念和煎熬。
結語
圈裡的朋友們提起朱媛媛,七嘴八舌地拼湊出一個更真實的她,陶虹聽到消息後哭得稀里嘩啦,倪萍、李乃文這些老搭檔、老朋友也紛紛發文悼念,李乃文乾脆把自己的社交媒體頭像換成了一支點著的蠟燭,什麼都沒說,但什麼都說了。
章子怡在悼文里寫,雖然跟朱媛媛交情不算深,但她那爽朗的性子和陽光的笑容,讓人印象太深了,這些來自不同角度的懷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鏡頭之外,同樣有血有肉、招人喜歡的朱媛媛,她才51歲啊,要不是這該死的病,本該有更多好角色,更長的人生路等著她。
可惜,她最後一部戲《造城者》還沒上,她自己卻再也看不到了,人生就是這樣,無常得很,聚散也總有定時,關於朱媛媛離世的這些討論,可能是大家對一個好演員突然走了,心裡捨不得,想多知道點什麼,也可能,就是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免不了的喧囂。
其實,她演過的那些戲,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人物,還有她在生命最後那段日子裡對生活、對工作的熱愛,這些才是更應該被我們記住的,田沁鑫院長最後確認,朱媛媛的遺體已經火化了。
當一切塵埃落定,喧囂散去,留給我們的,除了對逝者的懷念,或許還有對生命本身更深的一層思考,一個人走了,畫上了句號,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到底該怎麼面對那些撲面而來的解讀,又該怎麼安放那份止不住的惋惜?答案,可能就在我們每個人對「好好活著」的珍惜里。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