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舉行期間,廣東館在參展規模、作品質量等多個方面創下歷史新高。圖片由廣東省電影局提供
3月17日至20日,第29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作為亞洲最大的影視交易平台之一,香港國際影視展向來被視為全球影視產業的風向標活動。
本屆展會上,廣東館攜近60家影視機構、120部作品亮相,推出優秀電影項目發布會和33場影視推介活動,與近千位買家進行洽談,參展規模、作品質量、洽談數量均創歷年新高。今年的展會不僅集中展現了粵產影視的生產能力,更從政策扶持、產業協同等維度,進一步拓寬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交流、合作的渠道。
「第一票倉」也是影視生產重鎮
廣東館參展的120部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市場潛力突出的類型影片,又不乏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作品。各個作品的推介活動和所在展位均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投資商、發行商的關注。
記者梳理片單發現,廣東電影在表現維度上不斷拓寬。在本屆展會舉行的廣東優秀電影項目發布會上,廣東發布了多部在粵立項並計劃在2025年上映的優秀影片,涵蓋歷史、金融商戰、喜劇、生態保護等主題,既體現了廣東電影工業的成熟度,也彰顯了其立足本土、輻射全球的文化視野。
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的荔枝》,將嶺南荔枝文化與唐代歷史敘事結合,已定檔7月25日。貓眼「想看」人數已超14.5萬,成為暑期檔熱門影片。影片約1/3的內容在廣東東莞、陽江、雲浮、江門等地取景拍攝,將展現一幅唐代嶺南風情畫卷。
此外,《沙海之門》由鄧超、榮梓杉聯袂呈現小兵與敵軍貴族在荒涼大漠中絕地逃生的故事;喜劇電影《奇遇》由《末路狂花錢》金牌班底打造,賈冰、王皓共同演繹跨越時空的爆笑故事;《一閃一閃亮晶晶》以青春歌舞片形式聚焦「救贖」和「改變」,《匿名玩家》以科幻動畫形式聚焦人工智慧這一當下最熱門的議題。
同時,廣東電影也在不斷深挖藝術內涵。紀錄電影《粵有年味》由賈樟柯擔任藝術顧問,通過廣府、潮汕、客家春節習俗,展現文化傳承的當代價值;紀錄電影《中華白海豚》展現了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現狀和保護工作;《坪石先生》由謝君豪主演,再現中山大學「烽火不絕讀書聲」的傳奇往事;《加油吧!娜依拉》以少女的成長為切口,反映新時代廣東文化潤疆成果。
本界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香港導演邱禮濤參加《獵金·遊戲》發布會,引發院線、媒體對這部五一檔影片的進一步關注;珠江電影集團推介的《跨越世紀的女孩》,由粵港澳三地聯合出品,講述澳門三代女性成長史,也顯示出粵港澳影視圈交流合作不斷加強的趨勢。
製造業聯動、政策紅利激活潛能
隨著動畫電影《哪吒2》不斷刷新多項影史紀錄,中國經典神話及其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也愈發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關注。
「今年不少海外買家對中國動畫電影十分感興趣,『國漫熱』從國內蔓延到了海外。」詠聲動漫海外發行總監劉雅玲告訴記者,來自廣東的國漫電影《落凡塵》以及豬豬俠等粵產動畫IP吸引了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印尼、越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買家的問詢。
國漫「出海」不僅是文化輸出,也是產業輸出。目前,全球IP授權業及潮玩產業均處於快速增長階段,而中國的玩具產量佔據了全球總數的70%,產業鏈完備,包括潮玩在內的原創電影衍生產品蘊含著巨大商機,也收穫了不少海外客商的青睞。
詠聲動漫的展台前,一名來自韓國電影發行公司的買家拿起一個豬豬俠玩偶詢問工作人員:「這隻小豬看起來有點搞怪,又很有萌感,是電影裡面的角色嗎?」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豬豬俠IP在社交媒體上熱度持續升溫,系列表情包、二創視頻全網廣為流傳。這波互聯網熱度讓豬豬俠實現了年齡圈層的破圈,走進更多觀眾的精神世界。
通過製造業與影視IP的聯動,廣東進一步延伸影視產業鏈。展會上人氣最高的「魔童」哪吒周邊,正是來自「中國潮玩之都」——廣東東莞。在東莞,有超過4000家玩具生產企業、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業從事相關產業,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國內近85%的潮玩、全球近1/4的動漫衍生品都產自於此。據相關東莞參展企業介紹,其承接的生產訂單已排期至6月,《流浪地球3》也在展會期間與該企業進行了接洽。
本屆展會舉行期間,廣東影視產業生態的蓬勃勢頭,更是被眾多影視企業和業界人才所看好。據悉,廣東省級層面每年安排超3億元財政資金支持文藝創作和影視產業發展。3月17日展會開幕當天,廣東省電影局發布《廣東省電影局關於申報電影資助獎勵項目的通知》,對符合條件的電影項目進行資助獎勵。
廣州市增城區展會上對其影視產業發展環境進行了專題推介,提出以「規劃引領+全鏈服務」吸引企業落戶。目前,增城已形成涵蓋拍攝基地、後期製作、版權交易的產業集群,吸引了大批優質影視企業和內容創作者落戶發展。
廣東省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電影正推動形成省、市、縣(區)三級政策疊加紅利,完善影視創作生產體系,成立省級影視服務平台,建立全省影視拍攝服務標準化流程,持續開展電影人才培養「繁星計劃」和電視動畫人才項目扶持,繼續為影視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凝聚更多影視創作力量。
南方+記者 徐子茗
【作者】 徐子茗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