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除了感情不修,啥都修」的家庭維修平台啄木鳥,陷入輿論風暴。
3月15日晚,央視曝光國內最大家庭維修平台「啄木鳥」,長期存在「無病亂修、小病大修、亂收費」等亂象。調查發現,該平台維修師傅通過虛報故障、偷換零件、誇大收費等手段牟利,其商業模式被指「系統性宰客」。
亂象背後指向該平台的高抽成機制:維修師傅僅能獲得收入的40%,平台抽成60%,該公司培訓體系淪為「宰客指南」,甚至存在使用無3c認證的零配件等問題,引發輿論嘩然。

最新進展:重慶市監局80人執法進駐
事件曝光後,啄木鳥於3月15日晚承諾「徹查並處罰涉事師傅」,但該回應被指避重就輕。隨後,啄木鳥官方又二次聲明稱,「放棄公關」。
3月15日晚,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次日派出80餘名執法人員進駐啄木鳥總部及分子公司。初步調查發現,公司庫房內存放的部分燃氣軟管、led燈等產品未取得3c認證,已被查封。同時,其抽成機制被認定涉嫌壓榨勞動者並誘導欺詐行為。

監管部門表示,將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立案,力求「整改到位、處罰到人」。
3月16日15時許,啄木鳥再次發布《整改承諾書》承認,稱在追求規模擴張的過程中,管理失控,因此,針對消費者投訴推出多項整改措施,包括分階段核查歷史訂單、對保修期內投訴訂單無條件全額退款。其次,實施價格透明化改革,要求維修前提供標準報價單並經用戶確認,杜絕「先修後報」行為。
同時,加強維修工程師管理,調整收入結構,取消「多修多賺」考核模式,並建立黑名單制度永久封禁違規人員。啄木鳥稱,開放社會監督,用戶舉報「誇大維修」「強制收費」等行為經核實可獲千元獎勵。
長期存在報價高、收費不透明、維修質量差的投訴
家庭維修行業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
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對啄木鳥維修平台報價高、收費不透明、維修質量等的投訴不在少數。
其中,多名消費者稱啄木鳥家庭維修平台收費過高,且收費項目不透明。例如「僅上門檢查,未維修,收費199元」,「滲水補漏,僅維修半個小時收費2500元,不如實告知收費標準」、「更換花灑軟管和花灑頭,收取費用156元」、「開鎖+更換鎖芯收費474元等。
此外,有消費者反映,「冰箱不工作之後請師傅上門維修,師傅稱應當更換溫控器,但維修完成後冰箱依然無法正常工作」。另外有消費者稱「馬桶堵了後,師傅並未疏通好管道,反而直接將水滲漏至樓下」。


有消費者表示,該平台客服同意不作為,或「無法撥通電話」、「不回複信息」是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問題。還有投訴稱該公司剋扣員工質保金,員工離職後一直不退還。
原計划去年赴港上市
因維修操作不當導致燃氣熱水器爆炸被起訴
啄木鳥此前憑藉覆蓋300多個城市、10萬名註冊維修工的規模優勢,被視為家庭維修賽道的「獨角獸」。
據公開報道,啄木鳥原計劃於2024年赴港上市。2024年1月,其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年9月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股東名單包括58同城的姚勁波、小米集團雷軍控制的順為資本。
招股書顯示,其2021至2024年上半年,收入從4.01億元增長至2024年上半年的6.23億元,訂單量由430萬份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660萬份,活躍工程師數量三年增長近三倍至2.7萬人。儘管凈利潤從2021年的3340萬元波動增長至2024年上半年的3890萬元,但資質缺陷與勞資矛盾或成上市關鍵風險點。
根據招股書,該平台或存在資質不合規的問題,2021年至2024年,其約2.2%-4.4%的訂單由無資質工程師完成高風險作業。平台抽成比例長期維持在40%左右,2024年上半年,其收取工程師質保金達1.42億元,摺合人均超過5000元。
其商業模式也一直遭到市場質疑。僅2023年,啄木鳥營銷投入達4.94億元,佔總收入四成,被指「重流量、輕責任」,忽視服務質量與合規建設。
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判決書顯示,目前圍繞該平台的公開判決案件集中於侵權責任糾紛、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等。
2023年3月,海南付女士因家中燃氣熱水器爆炸導致面部嚴重燒傷及財產損失,法院認定重慶啄木鳥公司在維修過程中存在操作不當,導致點火器漏電引發爆炸,需承擔90%的賠償責任。
審理期間,啄木鳥公司辯稱與維修師傅僅為「平台信息服務關係」,主張責任應由維修師傅或生產廠家承擔,但法院認為,其作為承攬方未盡到全面檢查義務,且未能舉證反駁鑒定結論,故判定其承擔主要責任,判決啄木鳥公司需賠償醫療費、交通費、精神損害賠償等共計2.67萬元,以及財產損失2700元。

另一起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判決結果顯示,2024年6月16日,啄木鳥維修平台發生一起高處墜落死亡事故,經上海市浦東新區應急管理局調查後批複,認定涉及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問題,要求相關部門依據調查報告對責任方進行處理。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黃馳波 實習生 詹樂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