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 彭子佳
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爭吵餘波尚未消散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專機降落在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英國首相斯塔默以一場精心策劃的 「政治擁抱」,為這場外交危機注入了戲劇性的轉折。這場看似偶然的外交接力,實則是歐洲在美烏裂痕中尋找戰略自主的縮影。
2 月 28 日的白宮會晤堪稱外交史上的 「黑色喜劇」。特朗普與萬斯的輪番斥責,讓澤連斯基在鎂光燈下顏面盡失。當他餓著肚子走出白宮時,美國媒體用 「外交核爆」 形容這場鬧劇。
然而,24 小時後,倫敦唐寧街 10 號外的歡呼聲卻將他重塑為 「自由鬥士」。斯塔默不僅親自到首相府門口迎接,更在社交媒體發布兩人擁抱的特寫照片,配文「行動,而非空談」。這種戲劇性的對比,讓英國瞬間成為烏克蘭危機中的「穩定錨點」。
會晤的核心成果——22.6 億英鎊貸款協議,被澤連斯基稱為 「真正的正義」。這筆資金將通過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償還,用於烏克蘭武器生產。英國財政部強調,首筆資金將於下周末到位。
這一安排不僅是對白宮爭吵的直接回應,更標誌著歐洲正嘗試構建獨立於美國的援烏體系。正如斯塔默在會談中強調:「歐洲必須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3 月 2 日的倫敦峰會匯聚了14國領導人,議題聚焦於「歐洲防務自主」與「烏克蘭安全保障」。法國提議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德國承諾增加 200 億歐元國防預算,波蘭呼籲啟動「戰時經濟」。但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公開表態卻如冷水潑下:「特朗普總統在捍衛和平。」這種內部分歧,讓歐洲的「團結秀」大打折扣。
峰會背後,歐洲正面臨三重困境:既要安撫美國的 「退出焦慮」,又要滿足烏克蘭的「安全渴求」,還要應對俄羅斯的「戰略訛詐」。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言「自由世界需要新的領導者,但歐洲尚未準備好獨自前行。」
英國首相的角色在此次危機中尤為微妙。一方面,他試圖扮演美歐之間的橋樑,在爭吵前曾向特朗普遞交國王的國事訪問邀請;另一方面,他又成為歐洲 「挺烏派」的旗手,峰會前頻繁與馬克龍、朔爾茨通電話協調立場。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既贏得了歐洲盟友的讚譽,也招致美國保守派的批評。美國參議員格雷厄姆直言:「斯塔默在製造分裂。」
面對美國的冷淡與歐洲的熱情,澤連斯基展現出高超的危機公關能力。他在社交媒體連說 37 個「感謝」,將歐洲領導人的支持置頂;在倫敦,他刻意強調 「英國是烏克蘭的戰略夥伴」,並將與國王查爾斯三世的會面描述為 「歷史性時刻」。
但危機遠未結束:美國媒體披露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切斷對烏援助,而歐洲的 200 億歐元軍援計劃仍需成員國一致同意。
斯塔默的擁抱無法掩蓋歐洲的困境。當白宮的爭吵聲漸遠,倫敦的聚光燈下,歐洲正試圖書寫一個新的劇本——但這齣戲的結局,或許早在特朗普說出 「美國優先」 的那一刻,就已註定充滿荊棘。正如德國《明鏡周刊》所言:「歐洲正在為美國的錯誤買單,而賬單可能遠超我們的承受能力。」
註: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