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30年代前期,瑞典的博福斯公司開發了經典的40毫米自動炮,它在二戰期間得到廣泛使用,是當時最成功的高射炮之一,其改進版本至今仍在使用。不過40毫米炮彈雖然在有效射程、單發威力上比較可觀,但是單門火炮的火力密度卻要低很多,於是博福斯公司著手開發20毫米自動炮,也就是1940年開始服役的20毫米m/40自動炮。
蚱蜢反坦克炮
該炮其實負擔了防空和反坦克雙重任務,其自動原理和博福斯40毫米炮一樣,發射威力強大的20×145r炮彈,這是博福斯公司專門開發的大威力20毫米炮彈,m/40的炮管長1320毫米,能以360發/分鐘的速度進行射擊,比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的理論射速140發/分鐘快很多。
m/40高射炮
m/40的炮管長1320毫米,炮彈出膛速度815米/秒,有效射程約1600米,最大射程5000米。高射速意味著彈藥消耗量增加,橋夾供彈顯然跟不上,m/40改成了25發容量的彈鼓供彈,不過這個彈鼓沒有全封閉,或許是為了降低重量吧,博福斯還另外開發了一種36發彈鼓,就火力持續性而言它比同時期使用彈匣供彈的20毫米炮要強很多。頂部彈鼓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把瞄準器安裝在側面。
m/40的彈鼓
m/40自動炮自重42千克,當安裝在專門的防空三腳架上全重約300千克,安裝了專門的對空作戰瞄具,炮管俯仰角度在-5°~+85°,這種腳架帶輪子,可以用車輛牽引行軍。
m/40高射炮
m/40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是反坦克形態,它安裝在一副低矮的可摺疊三腳架上,士兵如操作重機槍般操作火炮,需要緊緊握住握把,士兵對這款反坦克武器評價很低,不僅僅是m/40自動炮的精度很差,它的射擊後坐力還很大,三腳架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穩定性,每次開火就會跳躍,因此士兵們給它起了一個綽號「蚱蜢」。
蚱蜢
m/40除了上述2種型號,還有大約40門被安裝在裝甲車上,比如m-39輪式裝甲車就使用它作為主炮,海軍艦艇上同樣有m/40的身影,只不過它被安裝在更靈活、穩定的樞座上。1937年進行過一次嘗試,一架ju-86轟炸機的炮塔內安裝了改裝版m/40,實驗結果顯然不算成功,該炮作為航空火炮射速過慢。
軍艦上的m/40
m/40沒能延續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的好評,博福斯公司總共建造了約2700門,主要在瑞典陸軍和海軍中服役,另外丹麥手中有少量。m/40的服役時間很久,瑞典在70年代引進「紅眼」攜帶型防空導彈系統作為替代,由於該導彈系統可靠性差,m/40一直堅持服役到90年代初。
一支「蚱蜢」反坦克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