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他/她,可是他/她已經老了。
我深愛著他/她。可惜他/她已經走了。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同飲長江水。
當看完上周某衛視的《聲生不息.港樂季2》的些許片段後,筆者心裡有好多的話想說。
曾經的80後,被認為是「苦逼」的一代,時代的變遷讓他們背上了精神層面上的枷鎖。
但某些時候,時代又待他們不薄,善於阿Q的他們衷心地表示:唯有音樂與足球不曾辜負80後。
當年的那些好音樂,已經珍藏在心裡,成為永不消逝的旋律。
當年的那些歌手,已經締結盟約,成為神交已久的精神伴侶。
當年的那些人和事兒,已經成為我們的情懷,一旦被觸動,鐵漢也會淚流。
所以,這一期的節目,應該算是在一代歌迷心裡投下了催淚神彈了。
近40年前的「譚張爭霸」,沒想到會在這檔節目上迎來最好的總結與緬懷。
1989年的「千夕之爭」,讓港樂看著自己的「公主」遠赴異域他鄉、自己的「女兒」隱藏自己的梅艷芳菲,讓喜歡這二位巨星的擁躉意難平至今。
然而,就是在這次節目上,「公主」用致敬「女兒」的方式,讓這段兼顧「恩怨」圓滿解決:我會記著你,然後精彩地活下去。
當「校長」與「公主」合唱《講不出再見》,顯示屏上放出那一位位熟悉的面龐的抓拍照時,真的,對於那一段歲月,太難講出「再見」了。
想不到,譚張梅陳居然用這種方式同框了。
有些「再見」是紅顏彈指老、物是人非,有些「再見」是倆忘煙水裡、天人永隔。
雖然筆者更喜歡台灣的流行樂,但更喜歡港樂的歌手,畢竟更會宣傳娛樂的港娛,讓自己的明星們的形象更立體、更豐富、更飽滿。
藉此機會,來向那些已經遠去但「聲生不息」的港樂巨星們表達一聲懷念:你不曾真的離去,你始終在我心裡。
1993年,是港樂損失慘重的一年,雖然這一年的「四大天王」已經成為華語樂壇的絕對頂流,但這一年它卻一下子失去了兩位受萬千歌迷寵愛的歌星。
當年6月下旬,在日本參加演出的BEYOND樂隊主唱黃家駒不慎從舞台上跌落,一周之後,這位搖滾巨星在日本東京與世長辭,享年31歲。
7月2日,黃家駒的遺體被運回香港,遂後安葬在將軍澳墓場。
雖然生前黃家駒的BEYOND樂隊並不是港樂人氣最高的樂隊或者組合,他們曾一直被草蜢樂隊在頒獎禮上強壓一頭,但這支樂隊的作品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們的「樂與怒」最終在大中華地區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海闊天空》《俾面派對》《光輝歲月》《大地》。。。黃家駒的創作才華,最終沒有蒙塵。
二哥,真的好想你!
在黃家駒走後三個月,另一位昏迷一年多的巨星因為腦衰竭最終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永遠的「丹尼仔」陳百強。
在港樂缺乏超級偶像的上世紀80年代,陳百強被公認為是第一個偶像派歌手,溫潤優雅的丹尼是很多天後的偶像,比如陳慧嫻、比如林憶蓮、比如楊千嬅、比如梁詠琪。
「公主」也在這次節目上表示自己是因為丹尼才去唱歌的,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同丹尼合作過。
「三王一後」中,陳百強是最低調的那一位,不爭與浪漫的他,反而俘獲了相當一批歌迷的心,這批歌迷與「譚張」的歌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即使沒有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金曲金獎入賬,但丹尼的很多作品都超越了金曲金獎的分量。
人海茫茫,歌迷卻《偏偏喜歡你》,明星那麼多,《摘星》的你讓邂逅你的歌迷《一生何求》,他們只願《眼淚為你流》。
丹尼,因為你,五顏六色的絢麗里,很多人眷戀那一抹紫色。
2002年,一位港樂的大歌者去世,「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的金庸先生破例送上「歌在人心」的題字陪他最後一程。
這位歌者,就是港樂金字塔間的歌手——羅文。
有羅文在的港樂,就是一個有江湖煙火色的有趣的江湖。
他就像金庸先生筆下的「劍魔」獨孤求敗一樣,曾無敵於江湖,是絕對的「舞台皇帝」,在獨領風騷之後飄然隱去,成全「三王一後」與「四大天王」。
羅記走後,港樂失去了它的最靚音色,甄妮小姐失去了她的最佳拍檔,鄭伊健、容祖兒等痛失他們的人生導師。
有人迷戀林子祥的絕世高音,有人欣賞譚詠麟的全面大氣,有人鍾情張國榮的芳華絕代,有人喜歡張學友那魔性的「蘭花指」。。。
而我,在羅文先生之後,再也不驚艷別人的音色。
在1993年的十年之後,港樂迎來它傷筋動骨的一年,這種損失讓港樂再也沒能實現「中興」,這種失去,讓無數歌迷痛苦到撕心裂肺。
愚人節那天,「哥哥」張國榮彷彿跟世人開了個玩笑,在文化酒店縱身一躍,從此不再「寵愛」他的歌迷,風再起時,讓喜歡他的人喟嘆「夜闌人靜,有誰共鳴」。
筆者是四大天王時代的那一批歌迷,只是知道「張國榮」這個名字。
但是,這個有魅力的名字卻在此後的20多年裡深深吸引了筆者,讓個人成為他忠實的聽眾。
我願在《MONICA》的旋律里《無心睡眠》,在《風再起時》保持《沉默是金》,在回憶《當年情》時《當真就好》。
陌上人如玉,唯有「哥哥」世無雙。
張國榮,我們願意在餘生對你「繼續寵愛」。
2003年的年末,在筆者表白遭拒的元旦前一天,那朵隨風搖曳的「女人花」卻永遠地凋零了。
與張國榮一樣,梅艷芳不是筆者那個時代的歌手,我應該喜歡的聲音,是許茹芸,是張惠妹,是李玟,是蕭亞軒,是陳慧琳,甚至可以是孫燕姿。
可是除了很正常地喜歡上了梁靜茹外,筆者卻很奇怪地喜歡上了梅艷芳、陳淑樺、陳慧嫻、辛曉琪等歌手的作品,尤其是格外喜歡梅姐的國語歌《親密愛人》、《今宵多珍重》、《一生愛你千百回》、《女人花》。
《女人花》的意境中,有筆者高中時代各種不如意的投射。
這種共鳴,讓筆者第一次對一位娛樂明星的離開感覺到真實的悲傷。
再後來,隨著對港樂的認識越來越多,才感知到這港樂上世紀80年代「一後」的人格魅力。
這樣的女歌手,在她淡出之後,再也找不到可以接班的「下一站天后」,葉倩文不是,鄭秀文不是,容祖兒更不是。
這五位歌者的名字,是讓厚重港樂熠熠生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一批一批一批歌迷思念到如今。
每當旋律再起、畫面再現,總會有一些情愫就止不住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