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近期院線可看的電影越來越少,不少網友都在討論影視寒冬的風又來了。
其實關於影視寒冬的說法,幾乎年年都有人提,但今年給人的感覺的確有些不一樣。
一方面,院線電影票房持續走低,線上劇集爆款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影視項目延期、停工、換人的消息越來越多,資方更謹慎了,投資更難拉了。
有人調侃,在這樣的環境下,你擔如果還有劇要播,還能進組,就說明其實還不錯了。
嗯,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事實上,再寒冷的冬天也有花朵能夠傲然綻放,影視行業再低迷也有好的作品能夠脫穎而出。
今年最好的例子,還是《唐朝詭事錄之西行》。
承前,它比「唐詭1」的口碑還要好,數據還要高。
啟後,在它熱播之際,「唐詭3」——《唐朝詭事錄之長安》就定下了,網傳10月份即將開機。
我認為,「唐詭」系列的火,說明了一個道理。
在如今這個時代,有沒有流量演員,是不是頂級大製作,都不是一部影視作品成功的關鍵。
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劇情好不好看,夠不夠精彩,是人物寫得好不好,演員能不能詮釋到位。
毫無疑問,在所有的相關環節中,作為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劇本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人們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可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年來內娛好像都不怎麼重視劇本的創作?
今天這篇圖文,咱們就簡單聊聊這個話題好了。
純粹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想法,歡迎理性討論。
在我印象中,早些年的內娛還不叫內娛,叫文藝圈。
那時從業人員的私德如何、有沒有違法行為咱們姑且不論。
但在影視創作方面,重視劇本的人還是不少的,資方也不怎麼干涉劇本的創作。
寫歷史劇,那就去考據各種資料,研究古人的言談舉止,把故事寫得符合古人的行為邏輯。
當看到演員在鏡頭前的一言一行,觀眾會感覺他們彷彿真的是從古書里走出來的一樣。
寫現代劇,那就真真正正地去體驗生活,用心感受小人物的歡喜憂愁。
因此,創作出來的故事往往充滿人間煙火氣,人物則真實自然接地氣。
那時的編劇不會坐在辦公室里,被甲方薅禿了皮,看著網上的熱搜,編一些狗血、離譜的橋段,不會出現演員假扮「窮人」的尷尬。
是什麼時候開始,劇本在內娛越來越被忽視了?
我的結論還是老答案,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資本開始全面掌控整個影視產業鏈的上下游之時,即:2014年。
時間上來看,2014年剛好對應了流量時代的到來。
這一年,被業內外人士普遍認為是內娛的「流量元年」。
以某些法制咖為代表的小鮮肉,正是在這一年開始迅速走紅,站在了內娛食物鏈的頂端。
與此同時,內娛的飯圈文化逐漸盛行,且愈演愈烈,驚天動地的應援、撕番現象層出不窮。
彼時,資本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著內娛。
它們認為得流量者得天下,於是用大量的資源去力打造和力捧流量演員,嚴重擠壓了其他演員的生存空間。
至於演技,還講什麼演技,人家哥哥往那一站,還愁沒人看嗎?
資本隨之拋棄了傳統的影視製作模式。
之前的大多影視作品,要麼是純粹的原創劇本,要麼是嚴肅的小說改編。
兩者都屬於慢工出細活,來錢慢,太耗時,而且不能夠批量生產,並不符合資本的邏輯。
對於如何快速增殖,資本的選擇是買網文IP。
首先,網文IP的劇情是現成的,可以不花過多時間打磨劇本,隨便找些編劇改改就能用。
第二,網文本身就有不少書粉,能夠保證有足夠的關注度。
第三,各大文學網站、小說APP有著海量的網文IP,想要走量的話可以管夠。
如此,有了網文的受眾+流量的粉絲的雙重保險,資本基本可以穩賺不賠,形成可持續生產的商業模式。
不可否認,並不是所有的網文改編劇都是爛劇,所找的演員都是流量演員。
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上頭的劇,比如,《琅琊榜》《慶余年》第一季等等。
但即便如此,整體來看這些年來,資本給觀眾喂的翔,要遠遠多於好吃的糧。
如果說《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質量尚可的作品,讓人們見識到了IP+流量模式的巨大爆發力。
那麼,《擇天記》《孤芳不自賞》這類粗製濫造的劇集,則讓我們看到了IP+流量模式令人髮指的某種下限。
特別是《孤芳不自賞》,簡直是離譜到逆天。
很多時候,男女主只要不露臉,那似乎就是替身在完成表演。
而只要露臉了,那就是摳圖後放進去的,而且摳的非常不走心,和外部環境完全是兩個圖層。
我很好奇,就這麼一坨,製作方是怎麼好意思把它端到觀眾面前的?
根據網上的消息,導演鞠覺亮也很無奈,錢都花在演員片酬上了,除了妥協他也沒有辦法。
我想,這大概也是所有被IP+流量模式裹挾的從業人員的心聲吧。
除了古偶,現偶也是IP+流量模式的重災區。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就是當年「大火特火火出圈」的《我的人間煙火》了。
該劇改編自玖月晞小說《一座城,在等你》,原小說本身就有著抄襲、融梗的爭議。
《我的人間煙火》播出後,女主許沁和是男主宋焰的人設也紛紛遭到質疑。
不過最為逆天的,還是劇中那些完全經不起審視的扯淡情節。
最不能忍的,作為消防員宋焰竟然帶著許沁玩滅火器,還整出了「甜甜」的氛圍!
你們愛搞浪漫不是不行,可是也不能毫無常識吧!
請問拿滅火器來發工業糖精,是不是有什麼大病???
就這劇情,按照常理,但凡一個編劇有腦子,他都寫不出來。
但凡製作方多重視一下劇本,都不可能讓這樣的劇情通過。
不過,我倒不認為製作方是真的沒有腦子,根本原因是人家可能就沒把劇本當回事。
他們或許只覺得這IP+這流量播了肯定能爆,其他的也就無所謂了。
畢竟,就算再怎麼糊弄,再怎麼糟糕,也有足夠的觀眾願意為之買單。
總的來說,經過資本這些年的折騰,好的古偶和現偶不是沒有,但整體而言劇本越來越差了。
古偶主打一個千篇一律,玄幻劇、宅斗劇、重生劇,每個類型都很同質化,劇情都差不多。
現偶走向虛無和懸浮,充斥著異想天開和粗製濫造,不懂生活更不懂浪漫,內核蒼白而淺薄。
肉眼可見的是,簡單粗暴的IP+流量模式,這兩年已經開始不得人心了。
特別是今年,大半年過去了,大部分的現偶和古偶,似乎都沒冒出什麼水花。
很多劇你一看劇名和簡介就提不起興緻,幾乎可以直接判定不播則已,一播必撲。
根據媒體總結的雲合數據,早些年的古偶,集均有效播放量能夠達到3000w+,去年則下降到了2000w+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呢,很可惜,連2000w都達不到。
像《祈今朝》《仙劍四》《狐妖小紅娘·月紅篇》這種備受矚目的劇,也就勉強1500w左右。
究其原因,演技、魔改、特效、服化道都都不行,劇情更是爛得一塌糊塗。
其中,《狐妖小紅娘》連拍了三部,但由於《狐妖小紅娘·月紅篇》蔫了,其他兩部估計一時半會兒估計也不會抬上來了。
我相信,但凡《狐妖小紅娘·月紅篇》的劇本給點力,都不至於播放效果遠低於預期。
當然了,根據愛奇藝發布的2024Q2財報,《狐妖小紅娘月紅篇》創造了愛奇藝原創劇集IP授權收入歷史新高。
錢,人家倒是還真賺到了。
有意思的是,傳聞在這次的影視寒冬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古偶劇,很多項目被暫緩,開機時間被延後。
說實在的,資本是逐利的,在看不到回報的情況下,砍掉一些古偶項目並不意外。
不過,在我看來,這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不一定能夠治標,更不會治本。
導致一部劇撲街的原因很多,但絕對不是它的類型。
不拍古偶拍現偶,然後還是現在的製作邏輯,劇本拉胯得一批,真的會有用嗎?
該難看還是難看,該撲街還是撲街啊。
繁花散盡,應該返璞歸真。
既然寒冬來了,我倒覺得資本和業內人士可以趁著這個機會,重新把劇本重視起來。
不是不能改編IP,是改編後的劇本必須足夠優質。
不是不能用有流量的演員,是除了流量以外,他的演技必須夠用。
如此,再加上好的導演、攝影、燈光、剪輯、服化道,不可能拍不出一部好劇。
而只要劇夠好,宣發靠譜,火起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就像《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一樣,這兩年,我們已經看到了非常多正面的例子。
最後,有哪些劇曾讓你追得欲罷不能,一刷再刷?
評論區里說說你的私藏好劇吧。
今天就到這裡!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