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陳住氣
編輯|陳住氣
自從2002年《感動中國》播出以來,至今都是備受歡迎的一檔節目,只因其每年都會選出一些平凡而又偉大「小人物大力量」的故事,從而給社會傳遞著令人動容的光芒和能量。
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曾追捧的「感動中國」逐漸變成「尷尬中國」,甚至就連今年的感動中國名單,都被網友戲稱有失水準,甚至還有網友怒批:「百萬片酬的演員,有什麼可讓人感動的?」
「感動中國」在感動誰?
《感動中國》是我國央視平台早在20年前就推出的一檔精神品牌節目,主要意義是在每年通過多種方式從全國十幾億人人口當中,選出10名極具有力量和感染力且振奮人心的人物和它對應的故事。
而自從節目創辦以來,《感動中國》無論是從科研界還是文體演繹再或者是社會普通老百姓,都選出許多令人倍感驕傲的人物,像袁隆平、屠呦呦、錢學森科研學者,再或者是成龍、姚明、劉翔等國際影響力巨大的文體明星。
當然還有社會中普通老百姓魏青剛、張榮鎖、田世國等,甚至還有一些黨政人員,可以說該節目創辦的意義就是可以從不同領域中,看到許多非常硬核且非常有共鳴的一些人物。
他們身上無疑是有許多共同點,都是從內散發出一種令人震撼的能量和精神,不僅鼓舞著大家砥礪前行,甚至一度被大家稱為國家不同領域內的精神支柱。
甚至每一次節目播出時,節目對應的每一位感動人的頒獎詞和附帶的白話,都是非常有含義的存在,從而直接給廣大民眾的內心有著非常大的衝擊力和感染力。
但如今,雖然《感動中國》節目仍在繼續,可大家對節目的評價也逐漸出現許多不同的聲音,甚至還有許多質疑聲,不僅如此,就連2023年度《感動中國》名單都被大家戲稱有失水準。
不僅如此,甚至還有網友在看到名單後直接表示:「明明是感動中國,怎麼10個代表人物沒有感動我?難道是我變得太冷漠了嗎?」其實不然,這句話彷彿說出許多網友的心聲。
只因在這次感動中國人物中,張雨霏和牛犇等幾位代表人物的評選,一度引來網友們的爭議,就好比張雨霏,她作為我國傑出遊泳運動員,卻在這次評選中憑藉一年60場比賽、20多塊金牌的成績入選。
其實張雨霏的努力和成績大家都看在眼裡,但也有網友認為:「身為一名國家級運動員,為國爭光、為自己贏得殊榮不就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嗎?」對此,不少人紛紛好奇難道「感動」的定義是看成績表現嗎?
當然,張雨霏本身代表的就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國家的形象和能力,從而向全球展示中國在體育競技上不屈不撓的精神,而她自己優異的成績無疑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我們確實不應該質疑她所有的付出。
但對此,網友質疑的點其實並不是質疑張雨霏,而是不禁在想何時感動中國的意義變成一種鞭策大家的表現,究竟是應該拿個人成績來衡量,還是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迹?
不僅如此,就連演員牛犇的出現更是如此,雖然此前感動中國也有明星藝人的出現,但牛犇的評選結果再次讓大家對《感動中國》提出質疑,只因牛犇作為一名演員,一直在演繹一些小角色。
當然在演藝圈中我們不應該用大角色和小角色去評判演員的付出,但網友們對牛犇費解的是,彷彿不是牛犇在感動中國,而是在感動自己,極為尷尬。
畢竟他在演藝圈駐紮多年,卻並沒有用什麼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是角色及對應的變化,去推動中國影視圈事業發展等景象,更為令人驚奇的是,竟然還有一位美國朋友入選。
穆言靈因為長期致力於保護中美之間文化交流,但即便節目給出一定的詮釋卻並沒有讓網友產生共鳴,只因大多數網友一致認為這是她個人興趣和感動中國代表的意義相差甚遠。
感動逐漸被標籤化
其實對於2023年度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人物,大家之所以對其有著一定的質疑,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配擁有這個殊榮,而是大家對「感動中國」的意義彷彿逐漸迷失了方向。
畢竟感動中國評選活動的初心是頌揚社會正面能量,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有感染力的故事和人物經歷,就足以傳遞出國家核心價值觀,可如今在流量為王的年代,大家僅僅通過一些視頻或者是平台,都能看到許多其他地區令人動容的人或事。
但在《感動中國》節目中,如今彷彿只看到了一些被量化、被包裝的影子,彷彿感動二字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可以炒作的商品,甚至逐漸成為流量的代名詞,失去原本該有的含義。
畢竟曾經評選出來的感動人物,每一位都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甚至會引起他們的表現去帶動一定的社會反響,但在現實中,即便那位騎著破舊三輪資助幾十名貧困學生的白方禮老人,再或者是用10多年時間拯救200多名被拐兒童的父親。
再或者是歌手韓紅常年奔赴在慈善事業的一線、拾荒者胡磊通過撿破爛幫助貧困學生等這些平凡人間的普通人物,他們每一位都從不去說大話,而是切實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什麼叫「人間大愛」的意義。
其實社會中還有許多像他們這般有能量的人,即便他們也都是一位普通人,但他們所做的一切卻從不普通,使得廣大網友能能從中感受到平凡中的偉大和真正的責任和擔當。
所以對大家而言,大家彷彿需要的不是「感動中國」,而是可以「共鳴到所有人」,我們所需要的更是一個具有人性光輝和社會溫暖的存在,從而藉此折射出更多溫暖的影子。
寫到最後
初心是大家一直渴望的存在,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檔節目,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其初心不變,所以大家之所以對感動中國的評選有一定質疑,也正是說明大家也一直在關注著,從未遺忘。
所以我們也應該回到社會本身,將目光放在社會平凡角落當中,關注那些真正可以引起共鳴、觸動人心弦的故事,從而讓「感動中國」承載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期許,共同努力著!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