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娛樂圈,似乎比任何一年都更魔幻。
6月中旬,演員那爾那茜被官方實錘「高考移民」違規,學歷造假、過往黑歷史被扒得乾乾淨淨。短短几天內,品牌解約、影視除名、社交平台「查無此人」,甚至連央視都悄悄刪除了與她相關的宣傳文案。
然而,這場風波的餘震遠未結束——吳京監製並主演的武俠大片《鏢人:風起大漠》,因那爾那茜擔任女二號,突然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
那爾那茜塌房,《鏢人》陷入「換角即賠,不換即毀」困局
那爾那茜的「高考造假」事件,堪稱2025年娛樂圈最嚴重的「塌房」案例之一。從被質疑到官方蓋章,她的演藝事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崩塌。華為、阿瑪尼等品牌火速切割,電影《長安的荔枝》被江蘇衛視緊急撤檔,換成了《唐人街探案》。
但最戲劇性的是,她參演的《鏢人》尚未上映,卻已因她的負面新聞陷入兩難:
換角?電影已殺青,重拍女二戲份意味著至少數千萬的額外成本,甚至可能因合同違約面臨賠償。
不換?觀眾情緒激烈,社交媒體上「抵制《鏢人》」的聲浪越來越高,甚至有網友放話:「只要她還在,這片子我堅決不看!」
如果《鏢人》堅持不換人,上映時可能面臨審查風險;但如果換人重拍,吳京團隊不僅要承擔巨額損失,還可能因「連帶懲罰」影響電影整體口碑。
譚飛罕見發聲:封殺污點藝人=懲罰觀眾?
6月29日,知名製作人、影評人譚飛在社交平台發文,疑似回應這場風波:
「因一個藝人出了事,成為『污點藝人』,就下架他(她)作品,表面上懲罰了藝人,其實也連帶懲罰了投資方、平台方、廣告商、觀眾、同一作品其他創作者……適當懲戒必要,但也希望政策更精準、更人性、更有溫度、也更尊重市場經濟環境吧。」
這條博文迅速引爆爭議,評論區徹底炸鍋:
反對派:「前面能理解,為什麼要帶上觀眾?觀眾巴不得多消失幾個污點藝人!」
支持派:「一個班級里一個學生出問題,一個班不能畢業,誰能接受?」
譚飛回復質疑:「你們要求製片方是算命的,能算出前世今生每個人過去未來?」
譚飛的觀點,本質上是在探討「污點藝人」事件中的「連帶傷害」問題——當一部作品因某個藝人被封殺,背後的投資方、合作演員、觀眾是否也在承受不必要的損失?
吳京的《鏢人》會如何選擇?
目前,《鏢人》片方尚未正式回應是否換角,但業內已有幾種猜測:
1. ai換臉技術補救(但成本高,且可能影響觀感)
2. 刪減那爾那茜戲份(但女二角色關鍵,劇情可能不連貫)
3. 硬著頭皮上映(但可能遭遇觀眾抵制,甚至被廣電叫停)
無論哪種選擇,吳京團隊都面臨巨大壓力。畢竟,《鏢人》作為一部高投資武俠片,承載了市場和觀眾的極高期待。若因那爾那茜事件導致票房失利,損失將遠超換角成本。
如何平衡懲戒與公平?
那爾那茜事件並非孤例。近年來,從翟天臨「學術造假」到某頂流歌手「假唱被封殺」,廣電新規正在重塑娛樂圈生態。但譚飛的發言,恰恰點出了一個矛盾:
「封殺污點藝人」固然必要,但如何避免「一刀切」誤傷無辜?
或許,未來的行業規則可以更精細化:
分級懲戒:根據藝人過錯嚴重性,決定是否下架作品或僅限制其個人發展。
風險預警機制:製片方在簽約前,應加強背景調查,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觀眾參與決策:是否可以考慮「觀眾投票」或「行業聽證會」機制,讓懲戒更透明?
無論如何,那爾那茜事件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而吳京的《鏢人》,能否在這場風暴中全身而退,或許將成為2025年娛樂圈最值得關注的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