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是否留意到,《甄嬛傳》劇中潛藏著一個頗為蹊蹺的情節漏洞?
那便是,胖橘君為博甄嬛青睞,竟冒充果郡王之名,而甄嬛非但未識破,反而屢屢與之幽會。
試想,胖橘本性多疑,何故要以他人身份引誘自家嬪妃?且對甄嬛與「郡王」間的微妙情愫視若無睹?
甄嬛素來機敏過人,又怎會三番五次與一「郡王」共賞音律,互訴衷腸?就連貼身侍女流朱也提醒她,此人乃皇上胞弟。難道甄嬛真就情難自禁?
往昔,我總以為皇上此舉意在試探甄嬛真性情,甄嬛則是因敢愛敢恨而為之。
然此番重溫,卻覺胖橘之心遠非單純,甄嬛亦非全然沉溺情愛。
他們情感的萌芽,非但不浪漫,反而步步暗藏玄機。
首先,胖橘假借果郡王之名,實則是為了檢驗甄嬛是否端莊自持。
劇中皇上聲稱,因恐甄嬛畏他,不敢親近,故而冒充果郡王。但試想,若真是郡王,甄嬛豈不更應避嫌?哪位後宮佳麗敢與郡王私交?
因此,扮作郡王接近甄嬛,分明是一場試探,而非真心接近。
再者,胖橘亦欲藉此探知民間對果郡王的擁戴之情。
皇上對果郡王心存芥蒂,曾故意挑撥道:「皇阿瑪更偏愛你。」嚇得果郡王惶恐跪拜。
他盜用果郡王之名挑逗甄嬛,實則欲窺探民心是否傾向果郡王。
然而,皇上卻低估了甄嬛的才智,甄嬛實則早已洞悉與她共賞音律之人乃皇上本人。
一來,選秀之時,她雖未直視皇上,卻對皇上之聲記憶猶新。
二來,果郡王與皇上年齡懸殊,容貌亦各有特徵,民間傳說亦多有差異,極易分辨。
三來,甄嬛最恨輕薄之徒,皇上為她推鞦韆時曾摟抱於她,若非知曉其身份,甄嬛絕不會與之再有後約。
那麼,甄嬛為何要佯裝不知,配合皇上演這齣戲碼?
顯然,她已洞察皇上之意,知曉此番試探非同小可,關乎個人品德。
於是,她順水推舟,既大膽迎合,讓胖橘心生愛慕,又舉止得體,與胖橘保持距離,甚至刻意提醒「郡王請自持」,令皇上頗為滿意。
此番高超的情商展現,讓甄嬛在這場較量中大獲全勝,也讓皇上深陷情網。
後來,曹貴人得知此事,故意在皇上面前提及「十七爺乃皇上與莞貴人的大媒人」,一度引發皇上對甄嬛人品的再度猜疑。
幸得甄嬛及時表明對皇上的深情厚意,才消除了胖橘的疑慮。
伴君如伴虎,皇上終歸是皇上,僅憑美貌便想贏得其愛,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國之君怎可輕易沉醉於溫柔鄉?所有的寵愛,皆需經過重重試探,深入交流後方可得來。況且,他心中真愛已獻予純元,其餘之情,不過爾爾。
說到底,甄嬛在這場情感博弈中,終究還是未能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