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雲宇,點擊右上方「關注」,分享自媒體乾貨與成長故事。
大家好,我是雲宇。
這個月電影院久違地迎來兩部佳作,《周處除三害》和《沙丘2》。
這兩部電影不管從哪方面看,都是毫不相干的兩部作品。
但每當《沙丘2》劇情演到甜茶作為救世主形象在信眾面前裝X開大時,我都恍惚覺得下一秒阮經天會突然出現,嘴上笑著說「時間差不多嘍」,手上的槍卻毫不猶豫地「biubiubiu」將人全部射殺。
直到影片結尾贊達亞獨自坐上沙蟲高鐵離開,我終於發現了兩部電影的共通之處。
原來兩個故事都在講述同一個道理:戀愛腦真的要不得。
1
作為一部絕對男性視角的電影,《周處除三害》里有兩個女性角色仍然出彩,一個是唱著「曾經我茫然前行」的女尊者,另一個是香港仔身邊的洗頭妹小美。
但其實還有一名隱藏在台詞中的女性角色,便是小美的媽媽。
是的,這個女孩叫小美,她的媽媽被香港仔從另一個男人手裡救出來,從此對香港仔愛得死心塌地,甚至不惜代替香港仔背下重罪,在監獄服刑。
於是小美成了他們「愛情」下的犧牲品,她不得不在香港仔身邊委曲求全,只為了媽媽在監獄裡能安全活著,也為了那一輩子還不起的1500萬。
在觀眾眼裡,小美媽媽是悲哀的。她被人從一個火坑救出來,又主動投入另一個火坑。
但在小美媽媽眼裡,自己是為愛奉獻。
或許在她的世界裡,只要對這個男人無限付出,就能得到男人更多的愛。
但現實是,她背下了一切罪名,代價是半輩子的牢獄之災,以及女兒的一生。
故事的後來,被救下的小美和陳桂林在海邊並肩而坐,小美問陳桂林:「我們還會再見面嗎?」
這一刻,小美走上了和媽媽一樣的路。
2
巧合的是,在《沙丘》原著里的契妮也只是一個痴戀男主保羅的戀愛腦工具人,甚至甘願為保羅做妾。
但在電影里,贊達亞飾演的契妮被注入了女戰士的靈魂。
她一直清楚自己的使命和堅守,雖然中途遇到愛情,也只當它是生命的一小部分,她不會為了愛情放棄自我,解放全族人的自由才是她的信仰。
影片中有無數次展現洗腦後的弗雷曼人陷入對預言的崇拜,對預言中的天選之人俯首稱臣。只有契妮堅定地站在原地,滿臉質疑。
對保羅來說,她也從來不是附屬品。恰恰相反,她是保羅成長的引路人。也是在山呼海嘯的崇拜中,唯一對保羅提出警示的人。
影片後半程,保羅一次次對契妮說著會愛她一輩子,我原以為契妮會被男人的花言巧語蒙蔽,做他政治博弈背後的犧牲品。
但導演維倫紐瓦顯然更愛契妮。
在保羅提出要和公主結婚共同掌管國家後,契妮經歷失望、掙扎,最後頭也不回地離開,搭上沙蟲高鐵繼續自己的人生。
3
如果讓人選擇,想必所有人都會選擇做契妮而非小美,但現實是,很多陷入愛情的女性都或多或少會成為小美。
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因為誰也無法預判未來會發生的事。
就像契妮和小美,其選擇也只是沿著她們的成長軌跡繼續前行而已。
小美從小成長在一個沒有愛的環境,親生父親顯然不是什麼好人,十幾歲母親入獄,又跟了覬覦她身體的香港仔。
她對香港仔有複雜的感情,既痛恨又依賴,在多年的PUA和自我催眠下,她將一切所謂「善意」都視為愛。
也因此,面對將她從香港仔手裡拯救出來的陳桂林,她早已自帶濾鏡。
對她來說,男人是生存的必需品。
而契妮恰恰相反,雖然成長環境惡劣,但她的父母是因為相愛而結合。
在成長過程中,她有志同道合的戰友,在日復一日的訓練和戰鬥中,她練就了獨立堅韌的性格和強大的生存能力。
對她來說,男人只是生活的調味品。
4
更重要的是,作為女性,契妮有自己獨立的信仰和愛自己的能力。
我們渴望靠近光,但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成為光。
在複雜的社會關係網中,我們被客體化成女兒、妻子、同事,活在他人的評價和期待中,卻忘了在這些頭銜之前,我更是我自己。
愛自己,是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
是擁有拒絕的權利,也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此基礎上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愛別人之前,也請先好好地愛自己。
戀愛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我們走向生命的盡頭,回顧這一生才發現,自己竟然從來沒有好好愛過自己。
以上。
作者介紹:
雲宇,努力靠碼字養活自己的自媒體人,用文字分享成長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