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2024年02月11日05:25:17 娛樂 1468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0年第2期《大眾電影》封面,《淚痕》(1979)劇照,李仁堂

李仁堂(1930-2002),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以扮演領導幹部而著稱影壇。但他拍電影可說是半路出家。

《青松嶺》(1965)里扮演張萬山的成功,使他從話劇舞台走上了銀幕。

1980年,《大眾電影》「文革」後首開百花獎,李仁堂因在《淚痕》(1979)中扮演縣委書記朱克實而獲第3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的獎盃。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憑藉《淚痕》(1979)獲的第3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的獎盃

李仁堂扮演的縣委書記朱克實,渾身散發著泥土氣息,使觀眾覺得可親可信,觀眾說:縣委書記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李仁堂因此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

在創造性格鮮明的銀幕形象的道路上,李仁堂正扎紮實實地前進!趙丹得知李仁堂獲獎後曾熱情稱讚:在拍了四、五部影片以後,已能很好地掌握電影表演的特性,這是不簡單的。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淚痕》(1979)劇照,李仁堂

李仁堂對朱克實形象創造成功的「秘決」,一是他對角色理解的推、深、透,二是他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為基礎。

他說,對朱克實的性格不能生硬地為表現而表現,也就是不能生硬地去『演',而應該讓他在事件中,在行動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偶然機會 進入演藝圈】

李仁堂祖籍山東諸城,1930年2月,母親懷著他逃荒到吉林撫松,在那裡生下他。父親種人蔘發了財,開始經營起人蔘生意。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在北影廠的家中留影

從賣人蔘到經營雜貨,生意越做越大,也希望他長大能繼承家業。

但是,李仁堂認為經商不保險;他更羨慕醫生,認為這是受人尊敬的高尚職業,也是個鐵飯碗,因而立志學醫。

初中時,他隻身來到瀋陽,考入中山中學,高中時,隨學校遷到北京。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李仁堂剛念完高中三年級,一個好友的來信,改變了他未來的生活軌道。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鎖龍湖》(1976)宣傳照,李仁堂和宋曉英

這個朋友是中學時的同學,早一年參加了東北魯藝,此時被分配到熱河文工團搞創作。

朋友的信中向他描述了熱河老根據地充滿生機的新生活圖景,並且忠告他,如火如茶的鬥爭生活,才是青年鍛煉的好場所。

於是,李仁堂決定放棄學醫,1949年5月,他懷著革命理想,滿腔熱情地來到了熱河文工團。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十月的風雲》(1977)劇照,李仁堂

領導看他形象好、嗓音亮,適於登台表演,就動員他當演員,可是他執意不肯,而寧願幹些打雜的零碎活。

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才開始了演員生涯。

有一回,文工團到鄉下演出歌劇《劉胡蘭》,扮演政委的演員有事未來,臨時便由李仁堂代替。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別人給他簡單化了化妝,就上台了。李仁堂初次上台腿肚子都轉筋,連提詞都聽不見,不過演得還說得過去。

演出之後,竟意外獲得好評,觀眾反映,他的氣質像個政委。

藝術的種子,就這樣偶然地落進了他心靈的土壤中,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他當演員的興趣來了,此後,他便被正式編入了戲劇隊。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創業》(1974)宣傳照,左起:李仁堂、宮喜斌、張連文

偶然的登台,使他走上了演劇生涯。然而,邁開第一步,並不意味著他已經是個得心應手的好演員了。

他作為正式演員登台後演出的第一場戲是獨幕戲《楊小林》,扮演小林爹,一個60多歲的老貧農。

這時李仁堂剛剛19歲,年齡、生活和思想感情都與所扮角色差別懸殊,這使他一下子找不到角色的內心動作和思想情緒。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十月的風雲》(1977)劇照,李仁堂(左)和張平

在老同事的幫助下,通過分析人物,理解這個角色,心中才有了底,排練起來,學會了邁步,走路也自然了。

那時的文工團是綜合性的演出團體,是宣傳隊,工作隊。為了及時配合黨的中心任務,要求文工團員能用多種表演形式進行宣傳,迅速把黨的方針政策交給群眾。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0年,第3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李仁堂、最佳女演員陳冲和最佳女配角劉曉慶舉獎盃合影

文工團員要能說能唱能演能跳,能演劇場中的戲,也能演野檯子戲,能演歌劇、話劇,也能演二人轉、扭秧歌,能說大鼓、快板書、蓮花落,也能拉洋片……

總之,演員要拳打腳踢,十八般武藝樣樣都通。這就給李仁堂以多種鍛煉機會,在實踐中提高了表演技巧,熟悉和掌握了舞台規律。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9年第6期《電影介紹》封底,李仁堂

1953年,為適應文化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文工團作了一次大的整頓,走向專業化和劇場化。

熱河文工團改為熱河話劇團,演出的劇目,也從獨幕劇走向多幕劇,體裁、題材、風格都逐漸多樣化。

當他在文工團穩定下來後,李仁堂收穫了他的幸福,他和祝瑞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青松嶺》(1965)劇照,李仁堂

祝瑞玉,東北長白山人,兩人從小一起長大,算是青梅竹馬的戀人。

結婚後一直相依相守。期間他們的感情也曾遭遇過考驗,但兩人始終不離不棄,共同生活了57年的時間。

婚後祝瑞玉安心在家裡當起了家庭主婦,為李仁堂打理生活事務,還陸續為他生下了三個孩子,組建了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和妻子祝瑞玉

而在妻子的支持和理解下,李仁堂一直在安心發展他的事業,在他的努力下,他也慢慢發展了起來。

從進熱河話劇團起直到1966年,他演了幾十個戲,工、農、兵、幹部、知識分子,正派,反派,今人、古人、洋人,他都演過。

如《膽劍篇》中的越王勾踐、《以革命的名義》中的列寧、《戰鬥里成長》里的趙鐵柱、《風暴》中的施洋等。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青松嶺》(1965)定妝照,李仁堂

他的戲路子越演越寬,創作的形象幅度變化也越來越大。長期的話劇演出活動給了他很大的鍛煉,為創造出成熟的銀幕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斷7年 繼續拍電影】

1964年劇團演出《青松嶺》(這時熱河活劇團已改名為承德地區話劇團),演員到山區去體驗生活,和農民群眾生活勞動在一起。李仁堂在劇中扮演老貧農張萬山。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青松嶺》(1974)男主角李仁堂和《青松嶺》再拍版女導演姜樹森合影

1965年,話劇《青松嶺》改編成電影,李仁堂仍飾演張萬山,這一角色的創造獲得了好評。從此,他開始了舞台和影壇的兩棲生活。

從舞台跨上銀幕,在表演分寸上有很大的差別。在話劇舞台上,為了讓最後一排的觀眾能看得清聽得見,常常允許一定的誇張。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青松嶺》(1974)劇照,李仁堂

但電影則不同,演員在攝影機前,就彷彿後排的觀眾也都跑到你的面前,你只要有一點誇張的動作,哪怕是很微小的,也立刻會使人感到過火。

從這個特點出發,要求電影演員動作生活化、自然可信。在這方面,李仁堂有意識地要求自己,注意克服舞台痕迹,適應銀幕的特性。

舞台和銀幕,表演中也有許多共同的規律,這些,又使李仁堂大得助益。影片《青松嶺》演出的成功,使他開始熟悉電影表演的特點。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青松嶺》(1974)劇照,李仁堂

不幸的是,那個特定的年代席捲而來,誰也不能倖免。

到了1973年《青松嶺》(1974)又被要求重拍成彩色片,李仁堂回到被文革中斷了7年的影壇上來。

1974年,他又接受扮演影片《創業》(1975)中油田領導幹部華程的任務。《青松嶺》的經驗,固然可以使他少走一些彎路,但卻不能替代新片的創作。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創業》(1975)劇照,李仁堂和張連文

電影《創業》拍攝於「文革」的最後一年。這部影片不論在當時,還是幾十年後以至更長的時間裡,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樣一部影片能在藝術水平上吸引觀眾是很不易的,即使在新中國建立後的長時期里,反映產業工人而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影片實在是鳳毛鱗角。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創業》(1975)劇照,李仁堂

李仁堂在這部影片里扮演的華程政委,是他的第二個銀幕形象,是非主要角色,他卻以極大魅力征服了觀眾,樹立了一個領導者感人的銀幕形象。

李仁堂為了這個角色曾兩次到大慶油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同石油工人和油田領導幹部一起,同生活同勞動,接觸到和角色相近的活生生的人,直接感受他們的言談笑語和舉止行動。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創業》(1975)劇照,李仁堂

從大慶這個藝術創作的「油田」中,李仁堂滿載而歸。他將這些收穫同劇本中所描寫的人物,和自己過去對領導幹部的生活積累,三者融匯在一塊,象捏泥人似的,在頭腦里塑出一個可見可感的有生命的華程來:音容笑貌清晰到可以看得見聽得著。一個角色就這樣孕育成形了。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0年,李仁堂在北京郊區給農民演出

這個形象與他的第一個銀幕人物萬山大叔的身份、環境、形體、內在氣質全然是兩碼事。但他的扮演,都取得了成功,人們才發現他不是一般人物,也明白了小地方劇團也可能藏龍卧虎。

拍完《創業》之後的1975年,李仁堂被調到河北話劇院當演員,繼續邊演話劇邊拍電影的生活。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十月的風雲》(1977)劇照,左為李仁堂

【不當領導 調到北影廠】

「文革」剛結束,李仁堂便拍了控訴「四人幫」罪行的《十月的風雲》(1977)和《淚痕》。

當《淚痕》導演李文化(1929-2012)約他扮朱克實時,他欣然答應,而且一頭扎到山西農村,向生活請教。

在接觸劇本《淚痕》之後,李仁堂感到朱克實是一個聯繫群眾、實事求是的「土」幹部。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淚痕》(1979)劇照,李仁堂

他想起了生活中熟悉的幾位縣委書記,頭腦中便形成了朱克實的雛形——寸頭、布衣、布鞋、風紀扣老敞著,常年在下面跑,回到機關愛蹲在凳子上…

李仁堂自參加革命後,多數時間是在農村度過,為農民演出,和農民一起生活,一道勞動,了解農民的疾苦,和農民群眾有深厚的情感。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淚痕》(1979)劇照,李仁堂和謝芳

他說:「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體驗生活是演好戲的關鍵。」儘管他胸中裝有19個縣委書記的形象,這次他仍然花了1個月的時間到山西結識了許多縣委書記,「在7個縣裡找到了他心中的「底」。

在拍攝時,李仁堂為了突出朱克實的「土」氣,特別賦予角色以個性化的語言,讓語言也帶有泥土味,或在尾音上加個常用的語氣詞,或在感情衝動時讓語言粗暴些,或是在語調上苦心琢磨,使之更富內在情感……這樣,就加強了朱克實的個性。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淚痕》(1979)劇照,李仁堂和謝芳

在人物感情處理上,李仁堂根據入物不同情境、不同關係,時而讓感情三瀉干里,時而深沉險峻,真正做到情真意切。

正如導演李文化所說,李仁堂內心充實,眼神變化細膩,對人物刻劃準確,是個經得起特寫的好演員。

1980年,李仁堂離開了河北省話劇院副院長的領導崗位,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了個普通電影演員。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憑藉《淚痕》(1979)獲的第3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的獎盃

然而在他拍攝的影片中卻多是扮演各級領導幹部。如《創業》(1974)中的黨委書記華程、《淚痕》中的縣委書記朱克實、《元帥之死》(1980)里的賀龍元帥、《藍色的花》(1984)中的報社總編輯、《花園街5號》(1984)里的省委書記等。

之後,李仁堂又在電影《元帥之死》中藝術的再現了賀龍元帥最悲慘的一個特殊時期。李仁堂在片中飾演這位元帥。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和趙娜在研究《元帥之死》(1980)的劇本

賀龍是一位領導者、首長形象,地位更高一些,也有著華程、朱克實類似的愛黨愛民之心和高瞻遠矚,雄才大略的氣概。但他是又一種類型、且是「大首長」一類的人物。

影片中的賀龍,處在一種特殊的被羈押的困境之中。賀龍的性格剛烈不羈、時顯火爆,憂國憂民,錐心泣血,而又身陷囹圄,如困獅猶斗。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元帥之死》(1980)劇照,李仁堂

李仁堂極有分寸感地刻畫出又一個領導者的形象,表現了那段非常時期中的元帥心緒,使觀眾為那位戰功顯赫的元帥的剛直不阿投以欽敬,為那位「鐵籠中的困獅」的暴怒寄於同情,為那位人民功臣的慘烈辭世欲哭無淚。

為了扮好賀老總,他查資料,看照片,並且一次次地聽取賀龍同志的子女賀鵬飛、賀小明對賀龍生前的生活細節的介紹。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元帥之死》(1980)劇照,李仁堂

特別是老元帥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在倍受折磨之中所表現的祟高信念和高風亮節,激起了李仁堂深沉的愛和祟敬。

他說:「這次演賀老總,擔子太重了。不能光追求外形上一個『象』字,我努力追求的是『神似』,努力在人物的氣質上和人物的精神境界上下功夫。」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生活照

【茅盾讚許 配角演得好】

李仁堂演領導幹部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他身村高大,形體勻稱,聲音渾厚,台詞清晰,表演技巧也比較成熟。

但他常說:「演員的表演,一舉一動,音容笑貌是具體的。要把一個人整個地端到銀幕上,就應當儘可能地接觸到與劇中人物相近的活生生的人。親自感受他們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波瀾,脈搏的跳動。」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2年第1期《上影畫報》封面,《子夜》(1981)劇照,李仁堂和喬奇

在演《淚痕》時,他仍然滿腔熱情地一頭扎到了農村,專門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到山西7個縣深入生活,拜訪和結識了許多縣委書記。

李仁堂的「生活倉庫」是非常豐富的,正因為這樣,他每演一個角色,腦子裡便會出現許多角色的原型。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動作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的表演中去。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1982年第2期《電影花叢》封面,《子夜》(1981)劇照,李仁堂和程曉英

除扮演領導幹部和資本家外,李仁堂還扮演了一些普通勞動者的角色,如《子夜》(1981)中的上海裕華絲廠總經理吳蓀甫、《如意》(1982)中的老校工,《乾杯,女兵們》(1985)中的煤氣站站長,電視劇《請在這裡簽字》(1985)中的老工人等。

1980年,根據作家茅盾(1896-1981)著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子夜》開拍。由上影廠搬上銀幕的這部「大製作」,集結了一批新老名牌演員。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子夜》(1981)演員們的定妝照

老演員有喬奇(1921-2007年)、顧也魯(1916-2009)、張伐(1919-2001)、程之(1926-1995)、趙抒音、梁波羅等,嶄露頭角的演員有程曉英、龔雪、張閩、郭凱敏、馬曉晴等。

李仁堂在影片里領銜演頭牌人物吳蓀甫。這部影片是中國現代史上一部教科書式的文學經典作品,是唯一部全景式地描寫20世紀30年代短暫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文學作品。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子夜》(1981)劇照,李仁堂

劇中作為民族資本家的吳蓀甫,既是隨著資本的產生應運而生的資本家,具有剝削、獲取工人剩餘價值的「先天本性」,也有著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利益的「本能」,在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的欺壓、豪奪和併吞下,也有著種種酸甜苦辣,李仁堂在扮演這樣一個對他來說完全新穎的複雜人物時,他調動了渾身解數,讀了《子夜》及20世紀30年代關於資本家在中國的生存狀況的資料。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子夜》(1981)劇照,李仁堂和程曉英

這個角色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但上影廠寧願請一位「外來的演員」來當男主角,是因為在百廢待興的那段日子裡,能掌握這類角色的演員廠里實在是找不出來,這才導致爭議,「配角比主角更有時代感!」

何況建國以後,當時的年輕演員都已經沒有接觸過那個年代,老一輩的更是要「劃清界限」,重新撿起來自然比較「生疏」。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子夜》(1981)劇照,李仁堂

在這樣的情況下,《子夜》拍出後,仍舊受到了當時還健在的茅盾先生的讚許。

【出席活動 突發心臟病】

李仁堂還有一部比較重要的影片是《如意》。這是由著名導演黃健中拍的一部描寫「小人物」的影片,敘述一位中學校工和清朝貴族後裔樸實而深摯的愛情及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故事。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如意》(1982)劇照,李仁堂

李仁堂和大有名氣的話劇、電影演員鄭振瑤(1936-2023),將這一對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物和情愫表現得十分感人,婉如一幅古城風俗畫。

李仁堂在語言的塑造能力上也是很強的。「言如其人,言必由衷」是人們對他的稱讚。比如他處理華程的語言是乾淨、精練,風趣,幽默,深入淺出,有哲理性。處理張萬山的語言樸實、渾厚,具有老農民的鄉土氣。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被告山杠爺》(1994)劇照,李仁堂

「表演求真人求實,半生蹉跎信不疑,錄真覓實生活里,處處工農是良師。」這是一首自勉詩,反映了李仁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誰也沒想到的是在1993年,他在范元導演的《被告山杠爺》(1994)中飾演男一號「山杠爺」一角,讓他真正進入表演的巔峰。

為了演好山杠爺這個角色,李仁堂和劇組十幾個人一起來到四川省採風。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電影《被告山杠爺》(1994)劇照,李仁堂

當時村民們都認識這個「大明星」,李仁堂還是堅持一連15天住到村民家裡,白天和老鄉們一起下地幹活,晚上和老鄉們一起吃南瓜飯聊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仁堂由於把「山杠爺」一角色刻畫得太過形象,在該片熱映後,他一舉拿下1995年第1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1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演員以及第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憑藉《被告山杠爺》(1994)獲得第1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1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影帝

業餘演員出身的李仁堂,最終囊括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三大獎影帝,這樣的演員在中國影壇並不多見。

李仁堂曾對妻子祝瑞玉說,在他這輩子塑造的角色中他最喜歡「山杠爺」,因為,山杠爺作為李仁堂晚年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幾乎是他幾十年演藝生涯和人生體驗的一個總結。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李仁堂在北影廠的家中留影

在妻子祝瑞玉眼裡,李仁堂還是個十分清高的人,從來不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四處巴結人,而是踏踏實實地靠著自己的真本事吃飯。這讓他的日子過得簡單而充實。

在北影廠,他的朋友也不是很多,談得來的也就是葛優的父親葛存壯(1929-2016)以及于洋等幾個人。但他和他們也只是淡淡的「君子之交」。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20世紀90年代,左起:李仁堂、葛存壯、于洋、陳強

千禧年初,北影廠剛給李仁堂家分了套大房子後,李仁堂和妻子祝瑞玉也只在裡面住了一年多。

2002年,李仁堂給觀眾帶來了他參演的27集反腐電視劇《絕對權力》(2002),該劇播出後反響熱烈。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同年6月24日,酷愛書法和寫詩的他,受邀前往山東出席活動時,可能是年紀老邁,路途奔波導致他的身體難以承受,加上忙碌的工作忽然覺得心臟不舒服。

他第一時間給接待他的人打了電話,遺憾的是,等對方趕到時,他已經倒在了地上,雖說被第一時間送進了醫院,但還是因為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3歲。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天天要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