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中的臨終遺言就像這個角色本身一樣是個謎,但它們對於該系列的主題來說卻很有分量。
鄧布利多在《哈利·波特》電影中的最後幾句台詞一直顯得神秘莫測,而對於哈利與伏地魔戰鬥的最終結局而言,它們有著很多意義。當哈利在國王十字車站時,老校長分享了這些至理名言,這些話和鄧布利多本身一樣,充滿了神秘。當然,書中的這個時刻和電影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些意義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不過,不管怎樣,鄧布利多的台詞仍然起到了提示哈利的作用。
在《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鄧布利多被描繪成一個近乎完美,且無所不知的人,但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特別在他死後,哈利開始意識到他的校長也是一個人,而不是神,甚至不是聖人。哈利了解到鄧布利多家族的歷史,他發現他的老偶像不僅有缺點,而且他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關心他的學生。這使得哈利與鄧布利多的最後一次談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這讓哈利明白了他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也讓校長做出了彌補。
「在霍格沃茨,幫助總是給那些值得幫助的人。」
鄧布利多在《死亡聖器》中的這句台詞其實在書里是沒有的,他重新引用了《密室》中他標誌性的一句話,而且對哈利的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這時,哈利還不知道老魔杖對自己的效忠。在書中,鄧布利多告訴哈利,他有資格重聚聖器,而他自己沒有這個資格,因為他認為哈利的內心充滿了善良和愛,他理應得到幫助——因此,他比伏地魔更有優勢,因為命運會站在他這一邊。
國王十字車站中關於命運的訓導是一系列對話的一部分,其中的細微差別很難在《哈利·波特》電影中體現出來。所以,鄧布利多再次引用《密室》里的那句話,是為了讓讀者明白書中所要表達的有關鄧布利多的意思。鄧布利多提醒他的學生,霍格沃茨作為魔法的實體象徵,總是把魔法的力量授予那些配得上它的人——所以哈利不能輸。格蘭芬多的分院帽和寶劍的再次出現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
「當然這是發生在你的腦海里,哈利,但難道這就意味著它不是真實的嗎?」
鄧布利多最後對哈利說的這句話和小說里的一模一樣。在禁林醒來之前,「大難不死的男孩」問他的校長,他在國王十字車站裡所經歷的一切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因為被伏地魔的咒語打昏後腦子裡發生的幻覺。鄧布利多的回答非常含糊,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但他的回答卻很有分量。他說事情發生在哈利的腦海里,並不意味著它就不是真實的。
在進入森林面對伏地魔之前,當哈利使用復活石時,他從他的父母、萊姆斯·盧平和小天狼星布萊克那裡得知,他們一直陪伴著他。這塊石頭讓他看到了他們的臉,他們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他。鄧布利多說哈利的經歷既存在於他的腦海中,又是真實的,這句話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魔法石可能沒有使鄧布利多復活,這大概是因為哈利當時太需要父母的安慰,但鄧布利多仍然是哈利的一部分——這使得他們隨後的對話非常真實。
最後的電影場景與小說為什麼不同?
哈利和鄧布利多在原著及電影中的最後對話中,最令人難過的不同之處在於,電影刪掉了鄧布利多作為普通人的大部分內容。在《死亡聖器》原作的大部分時間裡,哈利一直在處於矛盾之中,他認識到校長可能並不是一個那麼偉大的人。在電影中,他學會了接受這一點,而老巫師卻沒有承認這一點,這讓老巫師的角色更具爭議。在書中,鄧布利多動情地向哈利表達了他的遺憾,並承認,他與哈利不同,他不配重新奪回聖器。
當然,原作和電影這麼大的差異,可能是因為電影根本沒有時間去更多的刻畫,兩人只是討論了一些基本的問題,校長用睿智的話語代替了更微妙的內容。最終,關於這場對話,電影和小說的結論基本還是一致的。哈利明白了,既然他是值得被幫助的人,他就能在霍格沃茨和整個魔法世界得到幫助,同時,他學會了看重自己的經驗,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管它是否是嚴格意義上地「真實」。鄧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中的最後幾句台詞將這個系列的主題詮釋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