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大洗牌,沉寂多年的容嬤嬤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有人調侃,「時隔多年,容嬤嬤終於正名了」
試問,哪個80後90後沒有經歷過被容嬤嬤支配的恐懼?飾演容嬤嬤的李明啟老師,也因為這個角色,飽受困擾。電視劇熱播那幾年,她經歷過出街被罵,上車被拒。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有時演技太好,也是一種負擔。娛樂圈裡,因為塑造反派太成功,而在現實生活中被唾棄的,不止李明啟,還有李雪健。
李雪健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98版《水滸傳》播出後,他害怕回老家,因為村民跟他說,「你把英雄好漢都帶溝里了,你回來,就揍死你」
這句話是真心還是玩笑,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入戲太深。
如果你看過李雪健的戲,也一定會有如此強烈的代入感。
《霸王別姬》里,人們評價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用在李雪健身上同樣適用。為戲痴狂,是他人生最好的註腳。
01
李雪健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的。
1954年,他出生於山東菏澤。11歲那年,李雪健家裡遭到變故,他跟隨父母離開家鄉,去往千里之外的貴州。
在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李雪健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為家裡減負擔。那時候,他常常和一群小夥伴游過一條寬寬的河,到對面的發電廠撿煤渣補貼家用。
因為貧窮,李雪健走在路上,常常遭到別人投來的白眼,這些輕視,成了他心中的刺。
在那段難熬的日子裡,李雪健迷上了宣傳隊的演出。痴迷到什麼地步呢?每次一有演出,李雪健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飛奔過去看。那是李雪健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裡,唯一的慰藉。
李雪健喜歡看宣傳隊演出,除了表演精彩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宣傳隊受人愛戴。那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也是那時候,一個願望在他心裡萌生——他要加入宣傳隊,他也要站在星光熠熠的舞台上,受人尊重。
02
李雪健上初中的時候,夢想照進現實,他如願成為學校宣傳隊的一員。那時候他年紀小,學的也都是一些皮毛。1973年,19歲的李雪健跑去雲南參軍,成為部隊文藝骨幹。4年後,他又考到空政話劇團,那是他真正意義上接觸戲劇。
可這個開始,並不怎麼美好。當時和他一起進團的,是濮存昕和王學圻這些人,和人家一比,李雪健在外形上吃了大虧。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他根本沒有主角臉。
那些年,李雪健接的都是一些龍套角色,最窘迫的時候,無戲可演。這讓李雪健有了嚴重的的危機感。他開始拚命打掃衛生,希望領導看他還有點用處,別開除他。
與此同時,李雪健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被看見」的機會。1980年,空政話劇團要拍《九一三事件》,李雪健毛遂自薦演林彪。
即便一開始,人家明確告訴他,他就是個替補的,他也並沒有因此懈怠。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李雪健幾乎廢寢忘食。同寢室的濮存昕回憶說,那時候不敢回屋,怕打擾李雪健找林彪的感覺。王學圻說,那時候李雪健的屋裡,貼滿了林彪的照片,連走路也要學林彪的姿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雪健的努力和演技被領導看到,領導拍板他為唯一的男主角。後來,李雪健憑藉林彪一角,拿下了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自此,李雪健的人生峰迴路轉,越走越寬闊。
03
演林彪那一年,李雪健26歲,話劇得獎,打開了李雪健的知名度。但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還是10年後的電視劇《渴望》。
1989年,魯曉威開始籌備電視劇《渴望》,他的父親和李雪健是舊時,父親告訴他,李雪健的經歷和年齡,和宋大成如出一轍,是扮演宋大成最好的人選。
登門拜訪李雪健之前,魯曉威心裡很忐忑,因為初定的劇本里,宋大成只是一個配角,而彼時的李雪健已經手握梅花獎,人家能看上嗎?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魯曉威找到了李雪健,李雪健看完劇本後,就決定出演,他還放下「狠話」說,「我會創造出一個從來沒有的角色」
事實證明,李雪健做到了,宋大成身上的善良和純樸,打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那個時候,大街小巷甚至流行這樣一句話「嫁人當嫁宋大成」。
那一年的《渴望》有多火呢?說萬人空巷一點不過分,街上沒人,連犯罪率都降低了。
借著宋大成的東風,李雪健也徹底火了,走到哪裡都有人爭相要簽名,爭相拍照。他還拿了金鷹獎最佳男主和飛天獎最佳男配。
《渴望》播出的時間,是1990年,也是那一年,李雪健另一部電影《焦裕祿》上映。為了貼合原型焦裕祿瘦弱的身形,李雪健硬是吃了一個月水煮菜,瘦了20多斤。
後來,這部電影以130萬的成本,賣了1.3億票房,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神話。李雪健也憑藉這個角色,獲得了那年金雞獎最佳男主。
領獎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苦和累都讓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言外之意,應該獎勵那些作出貢獻的好人,而不是自己。私以為,這是一個演員難得的敬畏之心。
04
從宋大成到焦裕祿,就這樣,頂著一張好人臉的李雪健,演了一路好人。戲外,觀眾也因為角色濾鏡對他愛戴有加。
可誰曾想,1998年,老好人李雪健成了「全民公敵」,發生這一「巨變」,只因為他演了《水滸傳》里的宋江。
當初導演找李雪健來演宋江的時候,他是拒絕的。他太清楚,宋江是個「投降派」,觀眾最反感這樣的角色,演的太好,是要被罵死的。
最後李雪健決定接下這部戲,是因為他覺得這部戲很真實,作為一個演員,他有義務給廣大觀眾交代一個名著。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1998年《水滸傳》播出,萬人空巷。戲火了,李雪健意料之中被罵慘了——他把宋江的奸詐和狂妄,刻畫的入木三分。
其中幾個情形,時隔20多年再看,依舊讓人恨得牙痒痒。
比如招安之時,宋江那高高撅起的屁股。
再比如劇中的重頭戲——潯陽樓題反詩,宋江念叨著「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時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當時,大家對他「恨」到什麼地步呢?
湖南一位觀眾看完電視劇,直接把自家20寸電視砸了,央視知道這件事後,覺得挺不好意思的,自掏腰包,又買了一台 29寸的電視,給人家送過去。
而在李雪健的老家山東,這種「入戲太深」的情況就更嚴重了。
要知道,李雪健是山東人,山東人對《水滸傳》本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懷,畢竟108位好漢中,很多是山東人。
李雪健演哪個英雄好漢都好說,他偏偏演了把英雄好漢帶到溝里的宋江,同鄉們看著那叫一個氣啊,紛紛放出狠話,「你要是敢回來,就揍死你」。
就這樣,宋江所賜,李雪健演完《水滸傳》後回家都要偷偷摸摸的。這樣「膽戰心驚」的日子,一過就是兩年。
兩年後,鄉親們「氣消了」,李雪健才敢正大光明地回去。
成也宋江,敗也宋江,誰能想到,演技太好,也是一種「罪過」呢?
05
2016年金鷹獎頒獎典禮上,有這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胡歌拿下男主角後,並沒有急於上台領獎,而是走到李雪健身邊,擁抱他,並在他耳邊說了四個字「受之有愧」
寥寥四個字,是後輩對前輩的敬仰。其實不止胡歌,就連黃渤寧靜這樣有口皆碑的演員,也不止一次在公共場合表達過對李雪健老師的敬佩之情。
一個演員,能在魚目混雜的圈子裡成為常青樹一般的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除了業務能力,態度也很重要。
如果你了解李雪健,你一定會知道,他是不怎麼在乎名利的。
他不在名氣,感興趣的角色,零片酬也可以出演。那是1983年,電視劇《暖流》拍攝現場,原定的一位演員棄演,千鈞一髮之際,劇組人員想到了有檔期的李雪健,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去請,沒想到最後真的成功了。
李雪健對演戲帶來的回報,也沒有什麼要求。演了很多年的戲,他依舊過著比較清貧的生活。
1990年,已經名聲大噪的他,還騎著自行車到處跑劇組,要知道,當時很多名不見經傳的演員,都已經開上小奔充面子了。
在劇組裡,李雪健也從來不因為自己是「大咖」就搞特殊待遇,和群演一起吃盒飯,就能讓他滿足很久。
很多演員在成名後,都會選擇名氣變現,也就是拍廣告賺錢。
李雪健也試過,不過有且僅有一次。那是一支潤喉糖的廣告,李雪健拍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問題,那句「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的廣告詞都是為他量身定做的。
可誰曾想,就是這句廣告詞壞事了。幾年後,李雪健拍了一部《搭錯車》,在裡面演一個啞巴。後來有記者舊事重提,問他,「您不是說,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嗎?」
一句話,直戳李雪健的痛處,他覺得,自己這是欺騙了觀眾,挺丟人的。從此,他便立下了再也不接廣告的規矩。無論對方給出的廣告費多誘人。
06
在這個遍地都是六便士的年代,李雪健抬頭看到了月亮,確實挺讓人敬佩的。
可沒錢的苦,李雪健也嘗過,那個滋味並不好受。
2000年,李雪健拍《中國軌道》時身體不適,吃了消炎藥也不管用,後來去醫院做檢查,被檢查出鼻咽癌。當時他的妻子勸他立馬停止工作入院治療,可李雪健不願意,他不想因為自己影響了劇組的進度,對他來說,不拍戲,還不如死了。
家人拗不過他,只能任由他去。就這樣,李雪健拖著生病的身軀,駐紮在劇組,直到半年後殺青。
住院治療時的李雪健,身體狀況已經很糟糕了,嗓子都爛了,喝一口水都疼,他接受放療時還出現了嚴重的副作用,幾次產生了一了百了的念頭。
身體上的疼痛外,李雪健的日子也變得拮据起來,高昂的治療費用,令他有些吃不消,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一個著名演員沒錢治病,聽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可事實確實如此。早些年,李雪健的片酬很低,一部《焦裕祿》,他拿了6000塊片酬,一部《渴望》,他拿了8000塊片酬,《水滸傳》片酬最高,也不過13萬。
在抗癌這條路上,這些錢,著實有些杯水車薪了。不過好在,一些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李雪健也抗癌成功。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結尾:
李雪健因為治療費用太高,差點放棄治療這件事,確實令人唏噓。誰能想到,一個勤勤懇懇演戲的老藝術家,最後連治病的錢都負擔不起。
反觀現在的娛樂圈,那些演技全無的年輕藝人,靠著人氣和流量加持,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如此對比,讓人忍不住問一句,「這個世界怎麼了?」
好在,爛人爛事終有報。短短几天,娛樂圈已有種大廈將傾之勢。劣跡藝人相繼涼涼,「流量為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人們終於意識到:實力和人品,才是這個圈子的立身之本。
一如李雪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