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沒房間了」,75歲大媽被送敬老院,哭訴:生男生女真不一樣

我媽給我講個遠房姑奶奶的事情,聽完,我一陣唏噓。

「媽,咱家實在住不下了,你就先在這兒住著吧……」

車門「砰」地一聲關上,一輛黑色轎車揚長而去,揚起一地塵土。

75歲的姑奶奶,顫巍巍地站在敬老院門口,拎著一個破舊的袋子,眼裡含著淚。

她抬頭看看偌大的院子,聽著裡面的老人們在曬太陽、拉家常,心裡像被刀子割一樣疼。

她怎麼也想不到,養了兩個兒子,最後的歸宿卻是這個地方。

姑奶奶年輕時,日子過得比牛都累。

那會兒,家裡窮,她老公身體不好,家裡沒啥進項,全靠她一個人撐著。

她在外幹活,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回家還得給家裡人做飯、洗衣服,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

但她心裡有盼頭,她有兩個兒子,將來養大了,指不定還能享點福。

「生兒子,就是為了養老的!」

她經常這麼跟人說。再苦再累,她也沒有有半點怨言。

大兒子、二兒子,她從小精心養著,好的都給他們,自己和老伴兒再窮,也盡量讓他們過得好一點。

日子一晃就到了兒子們成家。

姑奶奶一咬牙,拿出全部積蓄,幫他們蓋了新房,給他們娶了媳婦。自己呢,跟老伴兒擠在小平房裡。

別人一說,她就樂呵呵回答:「沒關係,將來老了,兒子們都會孝順的。」

可是,她沒想到,日子越過越長,她在兒子家的位置卻越來越低了……

3年前,姑奶奶的老伴去世了。

她心裡難受,想著乾脆搬去和大兒子住,好歹有個依靠。

可是,大兒媳婦臉色一天比一天難看,做飯不叫她,吃飯也不留她的菜。她能感覺到,自己是多餘的。

她又去了二兒子家,二兒媳比大兒媳會裝表面功夫,嘴巴也甜,可是時間長了,她發現,兒媳背地裡也沒少說她的閑話。

「一個老太太,待在這兒幹啥?家裡就這麼大,哪兒能住得下?」

「養了個活祖宗,吃飯還要講究,嫌這嫌那的。」

她每次聽到這些話,心裡就像吞了塊石頭,說不出難受。

事情的轉折點,是二兒媳婦懷了二胎。

二兒子便跟大兒子商量:「咱家有孩子後,地方就不夠了,媽還是去你那擠擠吧。」

大兒子卻不同意了:「你那沒地方,我這就有地方了?」

兩個人爭來爭去,最後一致決定——把媽送去敬老院。

姑奶奶一聽,心馬上就沉下來了:「我有2個兒子,還要去敬老院嗎?」

可大兒子沉著臉,低著頭不說話,二兒子則笑著說:

「媽,養老院條件好啊。你去那兒有人照顧、有人洗衣做飯,還有一堆老人陪你聊天、玩,這不比在家沒人伺候得強?」

我媽他們去看姑奶奶,姑奶奶一說起兩個兒子,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姑奶奶總是說:「你看哥哥家兩個女兒,哥哥生病他女兒哪次落下了?每次都輪番照顧、接過去住。」

最後她感嘆說:「生男生女真不一樣,還是生女兒好啊!」

聽完姑奶奶的故事,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本以為兩個兒子能老有所依,卻沒想到,到頭來是這樣的結果。

其實,孩子孝不孝順,有時候跟是男是女沒有關係。

因為並不是所有兒子都不孝順,也不是所有女兒都孝順。很多時候,孩子孝不孝順,跟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但作為父母,我們也別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孩子身上,尤其是「養兒防老」這種想法,真的靠不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無奈。

父母輩指望我們養老,但我們這一代人,卻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只求父母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否則,一場大病可能就擊垮了一個家庭。

我們指望孩子養老,但誰又知道,孩子們長大後,他們又面臨怎樣的生存環境呢?

所以年輕時,我們就要有「靠自己」的意識,比如:

✅ 自己攢點錢,養老靠自己,手裡有錢,心裡才有底!

✅ 別把兒子當成「養老保障」,兒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不可能一直圍著我們轉。

✅ 別重男輕女,也別聽信「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碗水端平,對兒對女都一樣,畢竟,老了後,誰真正關心你還真說不定。

老了後孩子不孝順,這種事,你身邊有遇到過嗎?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