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踢貓效應:一個人「窩裡橫」,是什麼原因?

-01

「窩裡橫」的人

對外討好,對內指責;

對外唯唯諾諾,對內重拳出擊;

擅長欺下媚上,對待強的人卑微迎合,對待弱的人指責攻擊。

這類人,統稱為「窩裡橫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這類人存在?

在外人面前,他的人設是「老好人」,對誰都是好脾氣,對誰都是嘻嘻哈哈;

誰也不想得罪,哪怕受到委屈或不公平對待,他也選擇忍氣吞聲。

一味地迎合,討好,在外面是個自尊感,價值感較低的人。

可回到家裡,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跟家人說話氣沖沖,站在高處指指點點,指責蠻橫,將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到家人身上。

窩裡橫的人,身上為何會有這種矛盾的狀態?

第一:人的負面情緒不會完全消失,有一部分會被藏起來

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儘管通過運動,讀書,吃飯喝酒,與人傾訴等方式發泄了一部分;

但還會有一部分,被隱藏在內心中。

只需要一個契機,就會爆發。

第二:情緒的投射,受害者就是身邊親近的人

父母,子女,愛人,朋友,都會是負面情緒的發泄對象。

對方在外面討好,受了委屈,回到家裡跟你發脾氣。

在外面唯唯諾諾,回到家裡對你指責挑剔,冷嘲熱諷。

這就是他將內在的痛苦,負面情緒,投射到了你身上。

這類人,並不是失控,而是理智的,清醒的;

因為他明白,只有親近的人,才會包容原諒他的荒唐和瘋癲;

但凡真的失控,他面對外界也是如此。

就像真喝醉酒的人,只會斷片,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

借著酒勁做錯事,事後說自己喝多了,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02

「踢貓效應」:情緒是從上至下傳遞的

窩裡橫的人,本質上是將自己當成關係里的「強者」,將伴侶或承受他痛苦的親人當成「弱者」。

關於踢貓效應,背後有個故事,大概是這樣:

男人上班被老闆批評,差點丟了工作;

回到家裡,沖著妻子發了一通火;

妻子委屈難過,把玩鬧的孩子叫過來打了一頓;

而孩子也委屈,就把路過的貓咪,一腳踢了出去。

情緒傳遞的層級是什麼?

丈夫>妻子>孩子>貓。

負面情緒就是這樣,人所有的不滿,憤怒,委屈,通常不會跟強者發泄,因為不敢因為有顧慮。

除非他本就打算放棄這份工作,打算捨棄當下的關係,打算豁出去了。

不然,只要有顧慮,只要有弱點,就必定不敢跟強者發泄。

所以,關係中的弱者承擔一切。

換個角度理解:

在社交中,任何敢當面嘲諷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本質上是「看不起你的」;

至少在他潛意識裡,認為你是一個不如他的弱者。

他欺負你,沒有負擔,認為你不敢反抗;

他不欺負別人,因為他比別人弱,別人的報復是他無力承擔的。

大多數關係,其實都會出現「踢貓效應」。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被對方當成「負面情緒垃圾桶」,被發泄,被攻擊。

只能不滿地反駁:

「你能不能別把在外面受的氣撒在我身上?」

-03

我們該如何調整「負面情緒」?

第一:識別情緒,學會歸類

你的負面情緒是內耗,自我導致的,還是外界造成的?

如果是自己造成的,那麼你就要試著緩和情緒,而不是下意識將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

別人憑什麼承受你無端的怒火?

哪怕是你的父母、子女或愛人,也不應該啊。

如果你的負面情緒是外界造成,該如何做?

要麼你有掀桌子的勇氣和底氣,要麼你有合理轉移情緒的能力和手段。

第二:你恐懼什麼,你焦慮什麼,你憤怒什麼

就去面對什麼。

你的恐懼,恰好是你獲得勇氣與力量的嘗試;

你的焦慮,恰好是你獲得心態平和的墊腳石;

你的憤怒,恰好是你看清自己,看清關係的途徑。

每一種負面情緒的背後,其實都藏著你所缺失的部分。

看見它,打敗它,然後擁有它;

任何「向下發泄」的行為,都是無能的,怯弱的,沒有擔當的。

永遠記住:

沒有誰天生就應該承受你的痛苦和怒火。

話題:

你身邊有沒有「窩裡橫」這類人?

作者何所歡:

專註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長,社交關係等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