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文 | 昕昕
●—≺ 前 言 ≻—●
九十三歲,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然而對於張淑英來說,人生最後旅程才剛剛開始。
她跨越山海,只為赴一場遲到了77年的約會。
那一年,烽火連天山河破碎,她送別了自己的愛人,從此踏上了一條漫漫尋夫路。
●—≺ 初識與愛情的萌芽 ≻—●
十四歲的張淑英正值豆蔻年華,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
她出身於一個優越的家庭,從小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前衛,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戀觀念頗為抗拒,在她的認知里愛情應是自由的,是兩情相悅的靈魂共振,而非父母包辦的冰冷契約。
她對未來滿懷期待,夢想著能擁有一段自己挑選的甜蜜愛情,當父母提出要給她安排相親時,張淑英內心是抵觸的,尤為讓她皺眉的是,相親對象竟然是一位軍官。
在那個年代,軍人意味著鐵血、紀律和危險,與她心中溫文爾雅的理想伴侶形象相去甚遠。
她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最後還是父母的堅持讓她選擇了屈服,她勉強答應與這位軍官見一面,但內心卻並未抱有任何期待。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這次不情願的會面,卻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張淑英見到了鍾崇鑫,一位年輕的參謀主任,他個子高大精神抖擻,一舉一動都顯得軍人般穩重又利落。
與張淑英想像中刻板的軍人形象不同,鍾崇鑫待人溫和有禮談吐優雅,臉上總是掛著淡淡的微笑。
這與張淑英印象中嚴肅的軍人形象大相徑庭,讓她感到意外和驚喜。
在交談中,張淑英發現自己與鍾崇鑫竟然十分投緣。
他們聊文學、藝術、人生目標,感覺有聊不完的有趣話題,鍾崇鑫的學識和見解深深吸引了張淑英,讓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契合。
而鍾崇鑫也被張淑英的聰慧和靈動所打動,兩人之間的情愫在不知不覺中滋生,經過幾次約會,張淑英和鍾崇鑫的感情迅速升溫,兩人陷入了熱戀。
他們倆相互喜歡,覺得對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一個月後兩人決定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1935年張淑英與鍾崇鑫在福州舉行了盛大的婚禮,鍾崇鑫穿著一身筆直的軍裝,車隊浩浩蕩蕩,警衛兵隨行,場面挺氣派,彰顯出軍人的威風。
張淑英身著中式婚紗,頭戴白色長紗,看起來就像個優雅的公主。
●—≺ 甜蜜與離別 ≻—●
張淑英婚後的日子過得甜蜜美滿,鍾崇鑫對她關懷備至呵護有加,將她寵成了一個小公主,她從不用做家務,都是鍾崇鑫親自下廚,時不時地給她做不同風味的美食。
他的工資雖然不多,但總是準時交給張淑英,鍾崇鑫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張淑英,也鼓勵她在學業上不斷進取,希望她能夠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獨立自主的女性。
在鍾崇鑫的陪伴和鼓勵下,張淑英的生活充實而快樂,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的陰雲籠罩著中國大地,鍾崇鑫被上級通知,得去支援前線。
知道這個消息後她即便萬般不舍也不行,現在正是國家需要他的時候,鍾崇鑫有他的職責和使命,所以她忍淚不語,默默幫鍾崇鑫收拾行李,送他上戰場。
臨走時鐘崇鑫讓張淑英放心,也讓張淑英在家裡等他回來,這句話,成了張淑英唯一的信念,從此她漫長的等待生活開始了。
●—≺ 漫長等待與堅守 ≻—●
鍾崇鑫離開後,張淑英的生活充滿了擔憂和焦慮,起初她還能偶爾收到丈夫從前線寄來的信件,儘管信紙皺巴巴的,字跡也十分潦草,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妻子的關愛和思念,讓張淑英倍感溫暖。
然而隨著戰事的推進,鍾崇鑫的來信越來越少,最後徹底斷了聯繫。
張淑英感到心裡特別沉重,到處打探丈夫的下落,可一直都沒人知道他去了哪,她每天都生活在煎熬和恐懼中,擔心丈夫的安危害怕聽到噩耗。
戰爭的殘酷現實,讓她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生離死別,什麼叫做度日如年。
1944年張淑英輾轉來到重慶,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鍾崇鑫曾經的戰友。
她激動地詢問丈夫的情況,得到的卻是鍾崇鑫已經犧牲的消息,這個消息對張淑英來說就像是一道晴天霹靂,徹底摧毀了她心中剩下的那點希望。
她坐在地上眼淚嘩嘩流,感覺天都塌了,後來的日子裡,張淑英始終不願放棄尋找丈夫的遺骸。
她堅信即使鍾崇鑫真的犧牲了,她也一定要找到他的遺骨,讓他落葉歸根,她獨自一人留在重慶,因為這裡是鍾崇鑫生長的地方,這裡有他們共同的回憶。
張淑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但生活的壓力最終迫使張淑英做出了妥協。
經人介紹,她跟樸實的李自清結了婚,之後一連生了三個娃,然而即使開始了新的生活,張淑英心中始終沒忘記鍾崇鑫。
深夜裡,她總會回憶起和鍾崇鑫共度的時光,眼淚打濕了枕頭。
她心裡明白,鍾崇鑫這個名字永遠都會刻在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張淑英因為長時間的想念和流淚,左眼最終瞎了。
●—≺ 遺憾的彌補與精神的升華 ≻—●
1988年張淑英的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去世,她也隨著年事漸高,身體每況愈下,她意識到自己可能等不到再見鍾崇鑫的那一天了。
終於有一天,她向兒子們坦白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講述了與鍾崇鑫的愛情故事以及自己多年的等待。
兒子們被媽的愛情故事打動,他們明白並贊同媽的心愿,決定幫媽實現這個未完成的心愿。
他們開始四處打聽鍾崇鑫的消息,希望能夠找到他犧牲的具體地點和相關信息。
2014年經過一番周折,張淑英的兒子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這本書里找到了鍾崇鑫的相關信息。
書中明確記載,鍾崇鑫於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雨花台戰役中壯烈犧牲。
他們還聯繫了相關機構,獲得了一張鍾崇鑫的軍裝照,並得知他的牌位被安放在台北忠烈祠,得知這個消息後,張淑英激動不已,儘管已經93歲高齡,但她毅然決定前往台灣,去祭奠自己魂牽夢縈的愛人。
她知道這是她此生最大的心愿,也是她對鍾崇鑫最後的承諾。
2014年11月22日,張淑英在兒子們的陪同下飛往台灣,她在台北忠烈祠找到了鍾崇鑫的紀念牌。
看著照片上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張淑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流滿面。
她顫抖著撫摸著鍾崇鑫的名字,彷彿在撫摸著愛人的臉龐。
在忠烈祠,張淑英傾訴著對鍾崇鑫77年的思念和等待,她哭訴著戰爭的殘酷,哭訴著命運的不公,哭訴著自己一生的遺憾。
終於,她多年的堅持和守候,收穫了應有的回報。
她與鍾崇鑫,跨越時空,再次相遇。
●—≺ 結語 ≻—●
張淑英與鍾崇鑫的愛情,就是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最真摯的情感,也映射出人們對和平的嚮往與祈願。
這段經歷讓人明白,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張淑英堅守了77年,既是對愛情的執著,也是對和平的渴望。
她的故事讓人深受觸動,也讓我們更懂得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
我們要牢記歷史感念英雄,好好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為了更美好的明天努力拚搏!
參考資料:
《軍事紀實》20160523尋愛79年——央視網,2016年5月23日發布